祁龙威(1922年2月18日~2013年11月24日),男,
江苏常熟人,
人物生平
祁师1922年2月18日出生于常熟凤凰镇港口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代即从当地文化名流金叔远、张鸿等先生问学,熟读传统典籍。青年时代,祁师在上海东吴大学就读物理系,最终弃理从文,系受近代国学巨擘、著名诗人金松岑影响。金松岑,江苏吴江同里人,早年应蔡元培之邀赴沪参加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与章太炎、邹容过从甚密。日寇侵苏南,金氏避至上海租界,应聘在光华大学讲学。祁师时年16岁,开始师从金氏。金氏与章太炎结为金兰之好,因为此故,祁师得以与章太炎弟子朱季海、贝仲琪、王仲荦交游,“始读顾氏《音学五书》、段氏《说文解字注》等书,走朴学考据之路”,写出了《释名补笺》《南唐书考异》等考证之作,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奠定了以考证学治史的学术风格。
苏南沦陷后,金松岑生活一度困顿,汪伪学校聘请他任教,他断然拒绝。金松岑的气节深深影响了祁师。1942年春,祁师从常熟到苏州看望金氏,在阊门外铁路旁遭日军殴打。金氏闻讯后,专门写诗予以抚慰,深信“云气时而灭,龙藏敛角爪”,抗战一定会胜利,日寇一定会灭亡。祁师时时以爱国、气节教育自己的学生,源出于此。
祁师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特别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负有盛名。1957年5月23日,祁师在《光明日报》发表长达8000言的《从“报恩牌坊碑序”问题略论当前研究太平天国史工作中的偏向》一文。祁师指出,碑文描述的常熟太平景象纯属钱桂仁虚构。祁师针对当时学界观点先行、美化太平天国的研究方法提出批评。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
祁师对太平天国学术泰斗罗尔纲十分敬仰。2012年,《罗尔纲全集》出版,祁师细细翻阅,提笔撰写了万余言的《为太平天国史学鞠躬尽瘁———敬书〈罗尔纲全集〉后》一文,详述了罗老为太平天国史学作出的贡献,同时勾勒了太平天国文献学、史学史的主要线索。祁师撰文,一直是用旧式稿纸手写,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写完长文后,祁师对他的弟子夏春涛说,“这样的长文,怕是以后写不了喽。”这是祁师生前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1957年,祁师调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执教。1958年,由祁师牵头组成部分老师和同学参加的乡土资料调查队进行江苏乡土历史资料的调查。调查队确立以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三次群众运动,即清江兵变、扬州孙天生起义、千人会起义为切入点。武昌起义后,孙天生在扬州发动兵变,宣告扬州光复。三天后,起义遭镇压。孙天生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这是辛亥时期江苏光复的重要事件之一。然而关于这一历史事件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为了还原历史事件真相,祁师带领调查队采访了当年目睹这一事件的老人50余人。通过这些老人的口述,大致搞清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经过三年多的田野调查,祁师最后编纂成50万字的《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
1961年10月,祁师携《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参加中国史学会在武昌举行的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引起邵循正、黎澍等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好评。黎澍戏言,每个省都有一位祁龙威,岂不是更好。历史学家陈旭麓在《文汇报》撰文,评价“这是一本有价值的地区史料”。该书的问世,开创了辛亥革命史区域性研究的先河,同时创造了扬州师范学院历史专业口述社会史研究的特色。
2004年年底,时已83岁高龄的祁龙威受命操刀主持清史主体工程项目《朴学志》的编纂工作。清史纂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祁师主持其中难度甚大的《朴学志》项目。朴学即考证学、汉学,是一门对古籍文字音义及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的学问。接受重任后,祁师说:“这个任务很繁重、很艰巨,我一是老了,二是知识不够,所以自己一直在不断地看书、做笔记。”他还说,“我年纪大了,只有尽我心力去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主撰《朴学志》是祁师对考证学研究的一大突出贡献。在撰写《清史》的队伍中,祁师是战斗在第一线、亲自动笔的最年长学者。祁师历时六年,编写出50万字的初稿。说到撰写的艰难,祁师说:“《小学篇》包括三章:尔雅、说文和声韵。我用了三年时间来写这三章,几乎是一年一章。而每章其实也只有1万到3万字不等。我每天排去查阅资料的时间,平均只写1000字。这是三年来几乎不曾中断过的。”
在编撰过程中,祁师还撰写了3万余字的《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在《日记》结语写道:“老驽负重,力竭汗喘,勉强完卷。经验仅有两条:一曰虚心。自知学术浅陋,唯有边学边写。二曰刻苦。做到夜以继日,不畏寒暑。”
祁师是继张舜徽先生之后较早关注清代“扬州学派”的学者。早在1962年,祁师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关于乾嘉学者王念孙》一文,分别从古音、训诂、校勘等方面评述了王氏的学术成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祁师先后发表了《初论扬州学派对史学研究的贡献》等文,提出创建“新扬州学派”的构想。1990年代中期以后,祁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扬州学派的研究,先后发表了《重写清学史的几点启示——读台湾版〈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札记》、《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读〈揅经室集〉札记》等论文。
1989年9月下旬,在祁师的倡议和组织下,全国首次“扬州学派学术讨论会”在扬州师范学院召开。海内外学者陈乐素、赵守俨、汤志钧等60余人出席。1999年1月底,台湾研究院中国文哲所林庆彰先生等一行六人专程来扬州考察,在扬州举行了“清代扬州学派学术交流会”,这次短暂的交流,拉开了海峡两岸学者合作研究清代“扬州学派”的序幕。2000年4月,“海峡两岸清代扬州学派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大学举行。会后,祁师和林庆彰共同主编《清代扬州学术研究》(上、下),台湾学生书局于2001年印行出版。2001年5月,祁师率十余位大陆学者赴台参加台湾研究院主办的“清代扬州学派学术研讨会”。
祁师除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还非常注重和关心本土学术力量的资源整合。在他的倡导和敦促下,2003年扬州市组建了扬州文化研究会和扬州学派研究会。台湾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蒋秋华先生在回顾大陆学者研究清代扬州学派一文中指出:“由于祁先生的大力推动,扬州师院对扬州学派的研究,不仅本身有十分丰硕的成果表现,对外也起了领导的作用……祁龙威教授是主要的推行者,靠着他的热忱,带动了研究的活力,是使扬州学派的研究得以持续不断的关键。”
祁师对学生厚爱有加。上世纪60年代初自然灾害的时候,许多学生吃不饱,祁师常常将自己的口粮节省一点下来支援学生。1981年,祁师开始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的研究生只有一人,师生过从甚密,情同父子。学生与先生一起理发沐浴,甚至在先生家过宿。祁师一口浓郁的常熟话,学生开始听不太懂,因为接触密切,很快就适应了他的乡音。祁师外出讲课,每每携学生同行。先生讲课,学生坐在讲台边为他作翻译并板书。
祁师90岁那年,学生为他祝寿。宴席上,有人问起祁师的长寿之道,他笑吟吟地说:“我总结了六不:一不抽烟、二不喝酒……”大家点头称“是”。祁师说:“还没有说完呢,三不锻炼、四不体检、五不忌口、六不吃水果。”众人大笑。祁师平时生活就是这样的,早年既抽烟也喝酒,50多岁的时候戒了。他因腿脚不好,从不锻炼,几十年没有参加体检,学生都知道祁师喜欢喝茶而不吃水果。
祁师退休以后,与学生约定,每年春节年初五中午师生聚餐叙旧迎新,学生们从北京、上海、南京、南通等地赶到扬州,就是为了重听先生浓郁的乡音,为了一段割不断的师生情。祁师不仅与学生情谊深厚,对照顾过他的饭店老板及三轮车夫等都非常关心。饭店老板的母亲生重病,到上海治疗。祁师躺在病床上特意打电话给上海的亲戚和学生,让他们予以尽可能的照顾。闻祁师去世,饭店老板和三轮车夫均赶来吊唁。
祁师生前留下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追悼会、不接受奠仪、不保留骨灰。祁师的弟子们在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内设立了简单的灵堂,扬州市委原宣传部长赵昌智撰写了一副挽联勾勒了祁师的一生:少壮倾心天国史,宿望冠学界;耄耋领衔朴学志,令名留丹青。
学术成就
学术专著
①《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学苑出版社,1982年12月。
②《太平天国经籍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③《考证学集林》,广陵书社,2003年8月。
④《龙威读书录》,广陵书社,2010年3月。
编辑的论文集
《清代扬州学术研究》,与台湾林庆彰教授合编,台北学生书局,2001年4月。
整理的史料
①《漏网喁鱼集》、②《海角续编》,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一版,1985年2月第二版,1997年12月第三版。
③《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12月第一版;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10月翻印。
④《洪秀全集》,中华书局,1976年1月。
《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年6月。
《劫余小记》,载《近代史资料增刊·太平天国资料》, 科学出版社,1959年3月。
⑤《史致谔与外国侵略者往来信函选录》,载《近代史资料增刊·太平天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3月。
⑥《张謇日记笺注》选刊:
(1)甲午年(光绪二十年),载《甲午战争与翁同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
(2)戊戌年(光绪二十四年),载《戊戌变法与翁同龢》,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3)庚子年(光绪二十六年),载《历史从论》,第3辑,齐鲁书社,1983年。
(4)辛亥年(宣统三年),载《江苏省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论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
(5)《张謇日记笺注》,《博物苑》2003年第2期。
主要论文存目
①《乾嘉史学初探》,载《江海学刊》;后收入《中国史学史论集》(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
②《从“报恩牌坊碑序”问题略论当前研究太平天国史工作中的偏向》,《光明日报》1957年5月23日;后收入《太平天国史论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
③《石达开官爵考》,《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4期。
④《前后清流的悲剧》,《光明日报》1963年5月22日。
⑤《帝党与戊戌变法》,《新建设》1963年第9期;后收入《戊戌变法》论文集,巴蜀书社,1986年。
⑥《论清末的铁路风潮》,《历史研究》1964年第2期,后收入《辛亥革命史论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
⑦《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红旗》1982年第2期。
祁门弟子
祁老自1981年开始,每年招收1~4名研究生,至1990年代初,共招收研究生19名;1995年正式退休。
祁老平易近人,对学生很是照顾,闲暇时常带学生一同散步、逛书店(夏春涛:《恩师祁龙威先生》,《中华读书报》2013年9月25日第15版(文化周刊))。祁老当年培养的一大批学生,现多已成为各自领域内的重要骨干力量,仍致力于学术、教育的弟子有,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
华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夏春涛,扬州大学副校长
周新国,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
吴善中,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华国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