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石,湖南省祁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祁阳石石质不甚坚硬,温润细腻,多呈紫红色,石色匀净,常见浅绿色石脉。色佳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像,尤以紫花者稍胜。大的石料制作屏风,古朴优雅。用于琢制砚台,成砚称“祁阳石砚”或“祁阳砚”,肌理莹彻,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以及收藏价值、经济价值。祁阳石因色彩不同而分为三大类:一类为浅绿色,绿色的质地,深色的纹理,如云烟状,色佳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像,又称“文石”,常用来制屏或者镶嵌;另一类通体为紫色,中间夹有青绿石纹,其中最为珍贵难得者,称“紫袍玉带”,在同一块矿石,上下层为紫色,中间层为绿色,紫绿两色,层次分明;还有一类为黑色,通体黑亮,多有直线刷纹,偶见金星、银线,为“黑金石”。
产地环境
祁阳石产自湖南省
祁阳县,祁阳县西南高,东北及中部低,地表切割强烈,以三大山系为脊线,呈环带状、阶梯式向两大盆地中心倾降。祁阳县位于由西向东倾降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接地带,是南岭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初始阶段。西北、西、西南三大山系,山体巍峨蜿蜒,山峰高达千米以上。都庞岭的峰顶韭菜岭,海拔2009.3米,是境内最高点。东北及中部,丘岗星罗棋布,谷盆相嵌,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湘江河谷祁阳唐家岭的九洲,海拔63米,是境内最低点。全域相对高差1946.3米,比降达2.7~20%,切割深一般为300~700米,最深达800~1000米。
祁阳县地貌类型复杂,以丘岗山地为主。祁阳县地貌类型发育,在历次构造运动、岩浆侵入以及地表水的长期风化剥蚀下,形成了以山丘地为主体,丘、岗、平俱全的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形成祁阳石。
历史渊源
明朝《长物志》卷三记载:“永石即祁阳石,出楚中。石不坚,色好者有山水、日月、人物之像,紫花者稍胜,然多是刀刮成,非自然者,以手摸之,凹凸者可验,大者以制屏亦雅。”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祁阳县志》:“石产邑之东隅,工人采择,取其石之有纹者,随其石之大小,凿锯成板,彩质黑文如云烟状俗称花石板,以镶器皿亦颇不俗。无纹者有紫、绿两种,可以为砚”。
乾隆年间(1736~1796年),祁阳籍一品大臣陈大受亲自将一方“紫袍玉带龙砚”作为珍宝觐献乾隆皇帝,乾隆十分高兴,加以珍藏,并要求照例朝贡,从此祁阳石砚作为贡品上献朝廷。
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祁阳县有祁阳石生产企业10家、小作坊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产品荣誉
2016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祁阳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祁阳石产地范围为湖南省祁阳县挂榜山林场、
七里桥镇、
下马渡镇、
羊角塘镇、
潘市镇、
梅溪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石材要求
取材于保护区范围出产的条带状、条纹状板岩,黏土矿物含量:>90%,绿泥石含量:2~1%,白云母含量:<1%,石英含量:5~6%,电云石含量:<0.1%,长石含量:2-1%,铁质含量:~3%。
二、加工
祁阳石的生产流程:开采→选料→设计布局→切割→打磨→抛光→上蜡→配座(配盒)
手工篆刻,雕琢。根据祁阳石料的外形、颜色变化进行设计,用手工篆刻。
手工为主,辅助雕刻机雕刻。用绞磨机等机械简单处理祁阳石整体,再用手工雕琢祁阳石工艺品的图案、图饰,并打磨和抛光。
三、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祁阳石石质细腻、温润如玉、色泽庄重、纹路独特,主要颜色为紫色和绿色两大类。
质量分级:分为珍品、精品、优品、合格品四级。
(1)珍品:通体深紫色,有明显绿色条带呈环绕,无裂纹,无其他杂质、杂色。
(2)精品:通体深紫色或绿色,深紫色中可有绿色条带环绕或绿色中可有深紫色存在,无裂纹,无其他杂质、杂色。
(3)优品:通体深紫色或绿色,深紫中有少许绿色存在或绿色中有少许深紫色存在,无明显裂痕,无其他杂质、杂色。
(4)合格品:通体深紫色或绿色,深紫中有少许绿色存在或绿色中有少许深紫色存在,无明显裂痕,无杂质。
理化指标:
(1)摩氏硬度:2.8至3.6。
(2)密度:2.67至2.75克/厘米。
(3)吸水率:≤0.2%。
四、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
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祁阳石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祁阳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祁阳石的检测机构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