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渔鼓是
湖南衡阳的汉族民间
曲艺。采用长二尺四寸,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蒙上猪皮膜做成的“渔鼓筒”为主要演奏乐器,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衡阳渔鼓不仅地方特色鲜明,而且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同时加入月琴、云板伴奏,音乐唱腔纯朴、优美,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行腔圆润,素为衡阳民间群众所喜闻乐见。
祁东渔鼓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烧瓦匠刘贤忠,其徒邹祖西成名后渔鼓在祁东广受欢迎,成为演唱“祁东渔鼓”的老艺人。当时唱渔鼓多在为死者超度亡灵后,邹祖西老先生怀抱渔鼓筒,调皮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子帝、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业,一直唱到天亮。解放后,在1952年中南戏曲观摩会上,邹祖西老先生演唱了祁江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雅之堂。从那以后,周阳春、陈侗宝、周先旭等民间歌郎争相仿效,渔鼓便在祁东民间风行开来,成为了祁东人民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所以“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唐会要》卷三十三)与《踏踏歌》(段常《续仙传》论蓝采和持拍板说唱者)。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为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语,教习杂戏……击渔鼓,惑人集众”(《元史》卷一百五)。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著名爱国思想家王船山(衡阳人)就作过《愚古词》(愚古即渔鼓)二十七首。作者记有“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船山遗书》第六十四册)之句。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汉族说唱艺术。
衡阳渔鼓是在山野抒情小曲及宗教歌曲影响下形成的渔鼓调,属单曲体板腔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和微调式。其演唱方式较为简便,早年由一人抱鼓击节多角演唱,前奏、间奏及说白停顿处均可配击渔鼓,造成气势,轻重疾徐,有抑扬顿挫之妙。民国初年加入了月琴、云板,主唱者手弹月琴,伴奏者敲拍渔鼓、云板,还可对唱、伴唱。后来又加入了二胡、三弦、竹笛和电声等乐器,有多人分角演唱。渔鼓唱腔是由道士腔发展演变而来,因情节变化而派生出“道情”、“正腔”、“悲腔”、“垛板”、“散板”等几种唱腔,按字行腔,字少音多,唱词不同,行腔亦异,唱腔古朴、深沉、优美。
祁东渔鼓传统节目有《乾隆下江南》《木钗记》《金盆记》《全家义》《抱子图》《好丑媳妇》《玉镯冤》《三拜花堂》《勾魂丹》《马府逼婚》《打碗记》《泪洒日月桥》《王祥卧冰》《鸡血记》《钓金龟》《空城计》《金钏姻缘》《三点朱笔》《李亚仙》《贤女发两家》等。现代渔鼓还增加了现代生活题材的曲目,如邹昆山的《大爱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