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排下围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东海社区,位于盐田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6千米。三面环山,西有梧桐山(海拔943。7米),北有骆马岭,南有小布山(已挖平)附近有基湖水库和骆马岭水库。相邻自然村有社排上围、小布村。始建于清朝,何姓先祖迁此立村。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盐田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公社;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盐田街道;1990年,属罗湖区盐田街道;1998年,属盐田区盐田街道东海社区。
人口姓氏
世居村民均为何姓,与社排上围同宗。 2015年末,户籍人口130人,其中男性60人,女性70人;80岁以上_5人,最年长者95岁(女);实际在村人口 1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500多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12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3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荷兰和东南亚一带。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经济社会
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红薯、花生、甘蔗、木瓜、荔枝、桃树等。随着城市发展,社排下围的土地大多被征用,建成了楼房或厂房。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资、集体经济分红等。传统节庆食品有茶果、粽子等。茶果分咸、甜两种口味,馅料有眉豆、虾米、肉松、豆沙、花生,咬下去又软又有韧性。还有其他特别口味的,如凉瓜茶果、南瓜茶果、葡萄茶果、紫菜茶果等,其中杏仁茶果有止咳润肺的功效。客家粽子有咸粽和灰(碱)水粽。咸粽是在糯米中加入花生碎、绿豆、红豆、莲子、冬菇、虾米、咸蛋黄、五花肉、食盐等材料,混合、拌匀后,用粽叶包裹,放在锅里煮熟,待冷却之后即可食用。做灰水粽先要上山采集大叶榕、江油麻树、黄豆等植物的叶子,晒干烧成灰,加水搅拌,过滤出灰水。再将糯米放在灰水中浸泡一天,然后用粽叶包裹,再放到锅里煮,煮出来的粽子会变成金黄色。吃时粽香扑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
明珠大道、东海道经过该村。1958年通电,20世纪70年代通电话,1983年通自来水,1984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互联网。村中有裕达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208人,教职工29人。有东海社区图书室。
历史文化
现存传统客家民居巧座,基本保存完好,已无人居住。这此客家民居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屋顶、檐口有雕饰。
现存的积善堂排屋建于清朝,重修于民国时期,土木石结构,占地面积150.86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面阔七间,宽26.7米,进深5.65米;凹斗式大门,大门匾额书“积善堂”,檐下有壁画,墙相灰塑浮雕花草瓜果,硬山顶,平脊。现排屋外观保存尚好,结构完整,仍有人居住。
国宾祖祠(宾公祠堂)位于社排下围西南方,始建于清朝,三开间单进,凹斗式大门,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现仍作宗祠使用。何姓村民每年重阳节祭祖都在国宾祖祠举行,无论老人孩子,抑或外出的宗亲,会赶回家乡祭拜先祖。
村中现存私塾旧址,位于村落东面,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土木石结构。现基本保存完好,已无人居住。
该村保持客家传统吃大盆菜、饮黄酒等习俗。节庆日还有舞龙、鱼灯舞活动。早年该村渔民还会编制箩篓,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已失传。
地方规划
2005年,该村被列入深圳市整体搬迁建设规划。截至2015年末,搬迁项目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