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设置
社会学术语
中文“社会设置”一词源于英语Social Institution。社会设置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它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件。特定领域的社会设置总是要需要该领域的群体成员共同遵循,其结果便是集体行动。这种集体行动控制着每个个体的行动。因此社会设置总是社会性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个人对一项社会设置的违背,总会受到群体成员的一致反对、谴责乃至惩罚。
含义
社会设置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例如,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它的一个基本需要就是以社会所赞同的方式来生养后代、教育年轻人。这个任务是由家庭这个社会设置来完成的。
家庭这种社会设置包含了家庭群体和家庭角色及身份等特定的社会结构。性行为应发生在夫妻之间,在绝大多数社会中,这对配偶还应承担起抚养后代的责任。他们被期待着教育他们的孩子以一种为社会接纳方式去行事。
社会设置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它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件。中文“社会设置”一词源于英语Social Institution。
范畴
社会设置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例如,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它的一个基本需要就是以社会所赞同的方式来生养后代、教育年轻人。这个任务是由家庭这个社会设置来完成的。家庭这种社会设置包含了家庭群体和家庭角色及身份等特定的社会结构。性行为应发生在夫妻之间,在绝大多数社会中,这对配偶还应承担起抚养后代的责任。他们被期待着教育他们的孩子以一种为社会接纳方式去行事。
社会设置是一种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一种结构。比如说有社会价值观,社会机构等方面。政策、法律、道德是社会设置,它们的物质依托如法院、政府也是社会设置。媒体从广义上来说与社会设置有重叠的部分,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设置。
构成
一般来说,社会设置的基本成分是社会规范体系,而社会价值观、维护设置的权威和地位结构、社会机构与设施构成、社会设置的实际承载体系等,也与之密不可分。
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等的一种主观判断。都表达了对特定互动关系的维持,是人们地位、角色及利益关系的一种较为清楚的界定,这种利益关系的地位秩序的,体现了社会整体的普遍价值。
而这种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其实曾经提到过。他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并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与西方的哲人相比,其识见可谓毫不逊色。但可惜的是,先驱者灿烂的精神火花很快熄灭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更可悲的是,千年来,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作用下,这种由“人之初,性本善”奠定的道德论竟演变成杀人的理论与礼教。将统治者神化,创造一个道德能力都完美的幻想以此获得执政的合法性,结果却导致长久以来的无制衡的专制权力。可见,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将产生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规范体系与社会机构设施
社会设置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来维持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秩序。规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般模式。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和宗教、法律等。
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任何人类个体,一方面作为一种动物性的存在,都具有内在的、深层的动物性本能和冲动,具有转化为行为动机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个体又是一种社会性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他们都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特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目标。而人类群体是建立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的,而生产活动的组织化特征则可能与个体本能或个体特殊利益目标的任意行为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个体加以调节或限制,以保证人类却难题共同的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一套科学的社会规范体系必然要综合考虑人类个体的动物性与社会性,而不能忽略某一因素进行设计。中国长期以来在政治设置中的问题就是忽略领导人作为人类个体也是有动物性的。
特征
1、可重复性。
2、集体性约束。
3、社会设置的自我维护特性。
类型
1、从社会设置的历史过程来看: 可以把全部社会设置分为本原的和派生的社会设置。
2、从社会设置的确立过程来看: 又可以把社会设置分为自然形成的社会设置和有计划地建立的社会设置两种。
3、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来看:可以将社会设置划分为“无形的社会设置”与“有形的社会设置”,或者说“非正式的社会设置”与“正式的社会设置”。
功能
要对社会设置的基本功能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层次来看:
1、从社会层次来看,社会设置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的可能性,具有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或绩效的可能性;
2、从个体层次来看,社会设置为人类行为选择提供各种服务,具有消除不确定性、建立个人与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联系、提供激励等的可能性。
基本成分
十大社会阶层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变量来确定人们在四组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并据此划分出十大社会阶层。这十大社会阶层是:(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6)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9)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
分化机制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最主要的机制是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和制度分割。劳动分工指的是职业的技术等级分化,如体力劳动者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化,体力劳动者有技术型、半技术型与非技术型之分,非体力劳动者的技术层次也有高级、中级与低级之别,等等。权威等级指的是科层组织中的管理等级的分化,如管理与被管理、高层管理与中低层管理等。生产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雇主、自雇)与受雇用者(雇员、雇工)之间的分化。制度分割指的是体制内人员与体制外人员、体制内核心部门人员与体制内边缘部门人员之间的分化。这四种分化机制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几种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人们在这些社会关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即是否拥有或拥有多少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上所述,接受我们访谈的人一般都认为,这三种资源是社会最重要的也是人人都想获得的资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7 20:18
目录
概述
含义
范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