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结构就是组织内部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间所确立的关系的形式,组织结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结构,即组织的层的关系。
分类
组织可以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因而,组织结构也就可以分为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组织的正式结构指的是组织内部各个职位、各个部门之间的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组织能否适应环境,能否稳定、高效地达到目标以及能否在规模上和系统层次上获得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研究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正式职位关系上,而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却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究其根源,他们虽然看到了职位同个人之间的区别,却把这种区别绝对化了。没有看到组织既包含着形式化的互动关系,又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群体;职位和个人、职位关系和人际关系尽管有区别、矛盾的一面,但又在具体的组织中获得了统一。
实际上,个人在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组织互动时,不可能完全做到纯粹的形式化的互动,或多或少地会将一些纯个人特征带进交往过程。因此,任何组织内部都会产生非正式的初级人际关系,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初级群体。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
美国哈佛大学霍桑实验
组织内部的非正式结构指的是由组织成员从外部带进组织的和在组织成员主动的基础上,自发产生的各种初级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依附于具体个人,其特点是易变性、感情性和非定型性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共同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成效。两种结构在各自发挥不同功能时,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正式结构能够通过专业化和制度化协调方式开展组织活动,以谋求组织的最高效率,即以最低代价通过合理的转换来实现组织目标;但忽视成员的需要则是其不足之处,非正式结构能够创造一种团体气氛和吸引力以获得成员的忠诚感,保护个人情感、志趣和利益,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弥补正式结构的不足;但是不加干预的任其发展,则有可能妨碍效率目标的实现,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组织结构关系
组织结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纵向结构,即组织的层的关系,由于权力分层而产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二是横向结构,即由于职能分工而产生的分工协作关系。
当一个组织的规模较大时,其内部分工就很细致,内部关系就很复杂。因为组织规模越大,组织中的分工就越细,进而要求每一个成员专业化,而专业化程度越高就要求相互协作。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分工细致,联系密切,效率要求高,组织规模大,集权制的结构是无法适应的,因此,一般是采取分权的体制。组织的最高权力通常是掌握在一个集团手里,这个集团是由少数有财产或有才能、有资历、有威望的人组成的,这个领导集团是决策机构。一切重大问题由它讨论决定,但是它不直接执行,通常是选拔一个行政领导人负责执行领导集团的决定。而一个领导人要包办整个组织的事务是不可能的,他必须把领导集团授予他的权力进行划分,把权力分配给他的下属分别去行使。权力划分的办法一是根据职能划分,二是根据专业或产品的性质划分,三是根据地区划分,以上三种划分方法可以同时使用。
职务权力地位
组织结构不但有明确的分工体系,而且有具体的人选到各个岗位上去工作,是一个活动着的有生命的结构。一个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率,不但要看分工和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还要看选择什么样的人到其中工作。具体结构是组织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不同职务的人之间的角色交往,是一幅活动着的组织图。我们时常发现两个组织的结构一样,条件相同,但效果却不一样,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派到组织中各个岗位上工作的人不同。如果派一些不称职的人在其中工作,就会使这个组织不能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其功能。
组织结构是一个权力地位体系,权力是由职务规定的,有职才有权。而职务是被组织编排成的一个等级序列,有高低不同,因此权力也有大小之分。地位是个人在职务序列中的位置,有了一定的职务,就有一定的地位。这样看来,组织内部的职务、权力和地位是一致的,三者一致是组织正常工作的前提。
职务表示占有这个职位的人的任务和职权范围,地位当然是由职务规定的,但是它不仅受职务的影响,还受个人的才能、学识、功绩、品德、声望的影响,因此担当同一职务的不同的个人,其地位可能有高低之不同。权力是由职务规定的,但是权力要实现才有意义,而权力的实现,必须有服从,服从或者不服从这要看下级的态度。下级的态度如何,要看领导者对他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力的大小。而影响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领导者的职务,还取决于他的地位和威望。职务只是给予担当这个职位的人以一定的权力,并没有保证其下级和群众一定能够服从他的权力,所以有了一定的职务,并不等于他手中的权力一定能够实现。要实现权力,还要靠个人的地位和声望,因此,选贤任能是组织结构正常运转的关键。其次,组织结构一经确立,就有组织法,全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弃权或越权行为都会妨碍组织的正常工作。
[1] 《社会学概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