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史
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社会科学史》是1989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许志峰、李德深、马万里。
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史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历史记录,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是在18一19世纪形成的。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欧洲社会大变革的结果,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也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发展的产物。在社会革命过程中,人们需要对社会发展规律作出解释,而自然科学的发展又直接促使人们对社会的研究采取各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引起社会科学的产生。
研究意义
探索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必须研究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不言而喻的。社会科学史与部门科学史(如法律思想史经济学说史)一样,都是以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为对象的。但两者的对象域是不同的,部门社会科学史是以社会和个要素、各个领域的理论发展为对象,它们的任务在于反映人们对某一社会活动之理论认识的深化过程。学习部门科学史的意义在于深刻领会和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演化历史及其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社会科学史则是以各个阶段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为对象的,它的任务在于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是怎样与社会实践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科学自身内在动力是什么?社会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之间的又是怎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各门社会科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内容之间具有哪些有机的联系?应该确立它们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相对位置等等。一句话,社会科学史是以探讨社会科学系统各学科的有机构成、共同特点和历史发展规律为已任的。
为此,社会科学史不能像部门社会科学史那样包揽各种具体的理论问题,它只能联系各个历史时代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来反映该时代社会科学各学科理论发展的总体面貌,重在说明各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阐明各个历史时期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完成揭示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任务。
具体地说,研究社会科学史有如下的意义:
其一,只有系统的研究社会科学史,才能科学地了解各部门具体学科在社会科学总体结构中的相对位置。一般地说,各门具体科学总体结构中的位置是人们对社会客体结构的认识相联系的。但是人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以及各门具体学科本身的理论研究总是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因此,它的内在联系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清楚的。例如,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统计学在科学分类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最初在社会科学中,只有个别的经济部门才运用统计学。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都需要统计学,确切地说,凡是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学分析的社会科学问题都离不开社会统计学。因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的统计学,今天则成为社会科学总体结构中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基本学科。这就是说,对社会科学总体的横断面研究也不能离开历史的纵向分析。
其二,只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史,才能澄清重大的社会理论纷争、重建或发展某些学科的理论问题。在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些理论曾经风行一时,而后却被湮没了;另有些理论在一些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在另一些国家却被列为禁区。例如人性论,在文艺复兴时代曾是社会科学的主题之。可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却被冠以资产阶级的帽子打入冷宫。人类学不知不觉地被拆利七零八落;社会学在中国和苏联足足停顿了望0年之久;优生学自从被希特勒赏识并被当作奴役其他民族的理论根据以后,无产阶级当然也就不能染指了。然而,当人们真正的以科学态度来对待历史时,却不得不承认:理论的禁区往往是人为的。科学是不应该有禁区的,有些理论在某一发展阶段上不可避免地会具有幼稚性,甚至也有片面性和错误的倾向,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的科学属性,更不能因为某些理论被某些阶级所利用,而被剥夺其生存的权利。事实上,过去被否定的许多学科,今天都被恢复了科学殿堂中的位置。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领域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进步,创立了许多新的学科。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千万不可人为地设置许多框框。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革命导师没有提过”“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创立的”等等,轻率地斥之为阶级异己。如果再蹈覆辙就会贻误战机,丧失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主动权。
其三,只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史,才能发现各门具体学科渐次分化、交叉、相互影响、繁衍、增生的内在机制,以便阐明社会科学的共同特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其中每一种实践活动又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每一门社会科学理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抽取社会整体的一个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对于简化、纯化和深化人们的认识是大有益处的。然而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例如,近代有不少理论家提出了“教育救国”“法律治国”“道德立国”等等片面的口号与主张。其实“分门别类”只能是研究的一种方式(确切地说是初级的研究方法)真正要想认识社会,必须从整体上对社会进行考察。由于社会各领域、各因素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各门社会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多方面的联系。这种学科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的系统结构,使得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从理论上得到了说明。20世纪以来,各门具体学科相互交叉,出现了一在批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通过社会科学史的考察,揭示这种内在联系的演化机制,发现和扶植新生的社会科学幼芽,推动社会科学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其四,只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史,才能从历史渊源上搞清社会科学与哲学、思维科学等其它科学部类的关系。人们通常只是把科学分作两类:一是文科类,含哲学社会科学。一是理科类,含数学、自然科学,这种划分是在18、19世纪形成的。当时的自然科学各学科以是否运用数学工具为成熟的标志,自然而然地把数学与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而社会科学当时尚处于定性分析的开端,逻辑论证为其主要的说明方式,基础理论部分的名称也大都离不开哲学,如教育哲学、法律哲学、历史哲学等等。这种与哲学难解难分的状况,自然而然地把哲学与社会科学归入一类。但是,这种粗浅认识并没有反映各类科学之间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社会科学史雄辩地证明:社会科学不仅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思维科学有着久远的历史联系而且与以往认为毫无瓜葛的数学和自然科学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经济学时对数学的大量运用,在制定历史唯物主义时对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思想的充分研究等等,开创了从理论上认识多种联系的先河。进入现代以来,社会问题的定量化研究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大量渗透已使传统的文理科界限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了。
其五,只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史,才能深刻地揭示社会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 的辩证关系,从而揭示社会科学的一般发展规律。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反过来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也是这样。社会科学史研究会告诉人们: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是怎样促进各门社会理论由浅入深、由个别方面走向更多方面研究领域的。反过来,各门社会理论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这种相互作用,才作为内在动力推动着各门社会科学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地向前发展的。社会科学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中,与社会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相互作用着。这些基本实践活动为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社会科学与人类的世界观――各种哲学发生着相互作用,社会科学为哲学提供基础理论,哲学为社会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科学正是与外界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在自己内部矛盾的推动下,才沿着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向前发展。只有搞清科学理论与各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搞清各个历史时代社会科学何以发展到如此的水平,才能发现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总之,只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点,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科学的整体结构和社会功能,才能深刻揭示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有助于发现社会科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节和未来科学新创造的生长点。从一个国家说,只有了解全部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才能制定有助于社会科学事业迅速腾飞的方针政策。
指导思想
总体上说,划分社会科学历史发展阶段应该坚持如下三条原则:
第一,划分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坚持社会科学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原则,简称“同步性原则 ”。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劳动为主要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的社会过程。一般来说,在生产劳动和其他的交往活动中,作为社会个体要素的人们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参加的。也就是说,人所进行的活动:社会组织的建立、社会设施的构成、社会整体目标的设计以及社会活动的手段、程序的选择等等都是在人的主观意向参与其中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主观意向不论是零散的思想还是系统的理论,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故而,人类才可以比任何自然界的其他物质系统更有效地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和自觉地改造环境。这也是人类能从自然中“超凡脱俗”的主要条件。因此,尽管大多数社会科学门类是在最近二三百年才成为独立学科的,但其思想渊源几乎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所以“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⑴其后的思想演进,也与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相适应。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对象的制约,因此,社会历史发展到什么水平,也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人类处在封建时代,社会科学也就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就得到蓬勃发展。根据这个同步性原则,社会科学史的分期应该大体上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相一致。
第二,划分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要贯彻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理论毕竟不能与社会实践划等号,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还来不及总结出科学理论,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历史;又一些情况下,社会实践还远远没有开始,人们却根据理论的分析作出了相应的社会预测并取今于广大民众。对整个社会有利的,并不等于对所有个人与集团都有利,反之亦然。另有一些极端的情况:理论与实践完全处于对抗状态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们与社会理论家也并不是绝对同一的。因此,社会科学的演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具有同步性,但却是并行的两种社会活动结果。也就是说,人类历史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有它自己的不受理论完全控制的发展道路。它是由实践着的们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铺就的,而不是由理论家们谱写的。而理论科学虽然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但它也是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人类历史只能提供环境和实验材料,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的行程主要是社会科学家们努力的结果。因此,划分社会科学史的演进阶段也应当考虑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划分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还要贯彻“统一性原则”,也就是既要立足世界社会科学整体的进步,又要兼顾各个区域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由于人类社会的演进在各个区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经济和政治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区域,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对要先进一些。但并不是说社会形态落后的地区和国家,社会科学理论就一定落后。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各个历史时代,由于文化交流的程度不同,这种状况也不同。远古时代的人们,眼光是不可能投向“摇篮”(各大河流域附近的千里方圆)以外的;孔老夫子和亚里思多德生活的奴隶制时代,东方人的眼界大致是西起青藏高原,东到太平洋中日本列岛,北起蒙古高原,南到珠不口一带。西方人的世界地图大致是环绕地中海沿岸的南欧、西欧、北非、中南地区再加上印度半岛。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的阻隔,东西方相互之间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这一段时期内,东西方的社会科学是各自独立演进的。所以,演进的时期化分也只能以区域性为主了。
第四,划分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坚持全球发展与区域进化统一的原则。东西方文明隔绝之帷幕大约是在纪元前后才逐渐被拉开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然而,只是到15世纪以后,由于C·哥伦布坚信“大地球形说”而终于探建出一条“西去东方之路”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眼光终于从平面世界跃进到了球面世界,世界的文化才开始融合。到了17、18世纪,东西方文化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交流。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东学西渐的潮流。中国先秦哲学同中医的优秀成果比较系统地被介绍到西方。先秦哲学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启蒙运动前后,欧洲出现过一大批汉学家,他们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的,研究问题也是从总的人类历史文化出发,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伏尔泰、叔本华对汉学都曾十分倾心,菜布尼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充分反映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认识。他不仅喜爱和运用中国哲学思想,还积极筹建中西文化交流学会,出版有关中国的书籍,为普鲁士打开一条通向中国的大道而四处奔走。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生产规模和经济活动的范围所限,社会实践的理论基本上还是各个国家内部的事情;社会科学的水平也只是在个别领域和个别方面达到了对实践活动作出理论说明和形成逻辑体系的程度。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完成,随着世界贸易市场和各领域国际交往的发展,尤其是在工人运动普遍兴起,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才突破了国界而成为世界性的思想体系。在当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理论体系虽然还在不断进行斗争,但由于社会发展全球问题的出现和社会现象中的趋同因素的增长以及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双方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有明显的表现。直到这个时期,东西方的社会科学,包括欧洲和中国,美国以外的其他所有地区的社会科学才作为世界社会科学整体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坚持全球发展与区域进化统一的原则,就是在确定各个历史阶段的起止和叙述方式时,要兼顾整体趋势和局部特点,不强求一律。
基本分期
根据上述的四个基本原则,社会科学史应划分为以下五个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上古时代社会科学的酝酿产生。从远古时代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分别出现社会思想萌芽开始(约为纪元前三千年),到奴隶制社会后期社会科学走向衰落为止。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公元前8世纪(中国则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殷周之交)是个明显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社会科学尚处于萌芽状态,其思想散见于古代典籍中;在此之后,社会科学(虽然只是有限的几个部门)才以独特的对象和表现形式出现于科学的舞台上。
在社会科学产生阶段,我们推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社会科学的代表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二人在自己学说体系中涉及了当时社会理论研究的几乎一切方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此前二千多年的社会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而且这一系列思想和理论在其后二千多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印度的释伽牟尼也是同时代的人物,他创立的佛教对印度和东南亚一带的影响至今仍存。社会科学产生的古代阶段,在思想体系和表述形式上,中国,欧洲和印度三大区域是各自独立演进的,所以在叙述上也应该分别进行。
第二阶段——中古时代世纪社会科学的缓慢发展。这段时间东西方文化虽有交往,但基本上是独立演进的。中国这一分阶段大致是从秦汉开始,一起延续到1500年后的明王朝末年。突出的大事件是由于董促舒倡议,汉武帝执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重新成为中国的“国粹”。以后历代学者的重要任务便是修改、丰富和发展这一学说。欧洲的这一阶段大致是从公元4世纪开始的。突出的大事件是在罗马大帝国分裂之前,君士坦丁皇帝在尼西亚城主持召开了第一资基督教大会,确定了正统教会的基本原则。从此后,宗教神学逐渐走上统治一切的地位,古代文明便消失在中世纪的黑暗之中。到了16世纪上半叶,在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革命的又重打击之政,教会的绝对权威才开始动摇,直到1684年签订威斯特里伐里亚和约之后,教皇的世俗权力才全部丧失,即政教分离。
第三阶段——近世时代社会科学的重新崛起。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社会科学史演进的主线在欧洲。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社会科学各种理论基本上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建设服务的。这一时代可以划分前后两个时期:近世时代前期从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到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发表《人权宣言》为止。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从中古时代神学统治的压迫下重新兴起的时期。在此期间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艺术巨匠和不朽的思想家。特别是以机械论为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以人性论为基础的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和以身以健美为目的文学艺术观念,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很有效的舆论作用。
近世时代后期,这是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发展的高涨阶段。时间可以从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和早期领袖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算起。他们所提出的战斗无神论和改革法国社会的政治主张成为18世纪法国和欧洲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理论武器。近世时代资产阶级革命酝酿并恢复了变革的理论――辩证法在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手中得到系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有限的社会革命和巩固政权、保护私有制度的需要又导致了保守的理论――自我封闭的唯以主义体系的加强。“自然、历史是不断变革更新的、但此时此地却是终点”。黑格尔理论的内在矛盾正是整个(而不只是德国)资产阶级社会实践和社会理论的统一在哲学上的表现。因此,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不仅标志着近世时代社会科学发展史的顶峰,也标志着整个近世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的终结。
第四阶段——现代社会科学的飞跃前进。在整个社会科学发展史上,这是科学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的变革时期,因此也可称作科学史演进的飞跃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本时期开始的标志。显然这部著作的发表距离1917年第一资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太远了,但是,这只能说明他们所开创的无产阶级解放这一伟大事业的艰难性与长期性。其实,《宣言》诞生之日,正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只不过――马克思、恩格斯也这样认为:当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不成熟。按照列宁的分析,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间大致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是一致的。但是,也许这正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特点的区别吗:自然科学是通过物质手段去作用于社会的,所以有直接性,也容易使人感觉到它变革社会的巨大力量(正因为如此,有的科学学著作讲到变革社会的杠杆时只谈科学技术而把社会科学撇在一边)。而社会科学则主要是通过精神力量作用于社会的,所以具有间接性,也不容易使人“看出”它的变革社会的作用,倒是使人常常感到“权力”在直接起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被各国无价之宝理解到何种程度?他们是怎样用以指导各国无产阶级实践活动的?这可以通过1938年发表的《联共(布)党史教程》得到明显的表露。这部书曾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出版后的十几年,被译为60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加上第三国际的具体指导,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上半叶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活动,所以我们把它作为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
第五阶段——当代社会科学的繁荣昌盛。我们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社会科学历史划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演进阶段,主要理由有两个:一是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即引起了社会科学的一场革命。它的核心思想——以唯物辩证法为代表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一切科学认识的不可否府的理论基础和人类正确实践不可替代的指导思想。二是我们又必须承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时代有根本的区别,而且与50年代流行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与80年代国内外社会实践的现实已有相当大的差异和矛盾。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反映到社会科学上来,就出现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各种社会理论。因些,社会科学史应当把这段时期单独划分出来,给予比往历史时期更多的笔墨。
社会科学进入19世纪以来,发展的主线从欧洲分两路推向全球:一路是产生于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东进俄国,导致1917年的十月革命,并继而从俄国传到中国——激起古老东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伟大复兴。在二资大战后,东欧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另一路向西,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由欧洲传到美洲、澳大利亚和日本,形成以美国为中以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和物质文明。当然,这并不是欧洲中以的单向发展,而是世界范围的多元的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许志峰、李德深、马万里主编《社会科学史》,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8月;
王正萍主编《社会科学简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10月;
欧阳康、张明仓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西奥多·M.波特、多萝西·罗斯主编《剑桥科学史(第七卷):现代社会科学》中文版,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3:4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研究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