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智力是指个体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他将智力分为抽象智力、具体智力和社会智力三种,认为政治、销售人员应有较高的社会智力。
简介
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具有的
心理特性即为智力,主要指认知反应的特性,如抽象思维能力、有效地处理环境、快速而成功地适应新情况的能力等。智力往往通过各种
心理活动和适应行为表现出来,依据这些不同的能力,可将智力分为抽象智力、机械智力和社会智力三大类。智力的高低用
智商表示。
主要内容
社会智力主要指个体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来自社会知识、涉世经验的积累,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协调和处理能力。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技能。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他将智力分为抽象智力、具体智力和社会智力三种,认为政治、销售人员应有较高的社会智力。
理论背景
人们在不同的人生任务时期需要的专门技能,这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对于社会智力的界定,心理学上还没有完全的定义,定义的角度很多。但是从现今的认识,社会智力总体包括两方面:社会的认知力与社会的行为能力。社会的认知力可以理解为对社会事实的正确认识角度,社会的行为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社会智力可以理解为:了解自己与对了解周围环境(包括你周围的人,你周围的事物等等)的能力。
理论发展
对社会智力概念的确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角度:
(1)指人类智力活动能力之一,192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mdike,E.L.)提出。他把人类智力活动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智力,即了解他人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二是具体智力,亦称机械智力,即了解事物、应用机械技术和科学能力;三是抽象智力,即了解和应用文字或数学符号的能力。他认为政治人员、销售人员应有较高的社会智力,技术人员应有较高的机械智力,教师、文人和科学家应有较高的抽象能力。
(2)指人的情绪智能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H.,1983,1993)提出多元智力论,其中包括以言语为主题的智力、空间操作智力、社会智力(类似于情绪智能,如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Salovey,P.)和梅耶(Mayer,J.D.)首次提出情绪智能概念,他们把它界定为人评价、表达、调节和运用情绪的能力。1993年他们又把情绪智能界定为社会智力的一种类型,即区分与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考的能力。1995年高尔曼(Goleman,D.)把情绪智能视为“生活智慧”,即日常生活中自知、自控、热情、坚持、社交技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社会智力强调智力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但因社会智力与其他智力难以区分,并把它视为单独的智力似乎缺乏可靠性,更不易于量化,故持异议者认为用情绪智能取代社会智力或许更有意义。
关系分析
社会智力与沟通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
(1)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必须以沟通能力为基础。社会智力是与他人建立有效联系的能力,社会智力是以适应他人和社会为核心的,着力点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及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是与人际技能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智力中,洞察别人心理,察言观色的能力使个体能根据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言行表现适时的采取合适的沟通策略,为与他人建立有效联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还依赖于有效的沟通。人们通过沟通传递信息、观点、思想和情感,增进个体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有效沟通易于达成。不同的环境存在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操作准则,不同的环境要求个体表现出符合需要的言行举止。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环境的个体,在新环境中,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了解环境中的社会规范;能根据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快速的掌握环境中的行为准则并调整自身行为,因而表现出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使其容易与他人达成有效的沟通。而不能适应新环境的个体,在环境条件改变时,不能敏感的觉察自己和他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状态,不能理解对方在沟通中传递的信息,其行为往往表现得茫然失措,影响有效沟通的进行。
(3)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进行有效沟通的保障。沟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越强,有效沟通的进行就越有保障。能适应社会生存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个体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及与不同个体沟通的各种优良策略。具有较高社会生存能力的个体,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能积极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社会生存的需要并针对不同的交往个体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的个体,与社会人员的接触广泛,与他人的沟通频繁。在不断的与他人接触沟通的实践中,个人的沟通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4)自我认识与自我反省的能力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点。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观点、思想、情感的交流和传递。良好的沟通能力除了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心理和需要,还要求个体能清楚的定位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个体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明确与他人沟通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客观审视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在沟通实践中不断调整策略和行为以更好的进行有效沟通和实现沟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