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原子化
工学领域术语
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 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一般而言,社会原子化危机产生于剧烈的社会变迁时期。词条详细介绍了社会原子化的概念、表现以及危害。
简介
社会原子化及其风险,是研究社会失范与社会整合的又一新视角。据考究,最先提出社会原子化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齐美尔的基础之上,汉娜·阿伦特、吉登斯、涂尔干相继研究了社会原子化与法西斯暴政的关系、社会原子化与法西斯的关系、社会原子化与社会整合危机等。近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对于社会原子化的研究,李汉林、渠敬东研究了单位原子化并著有《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
田毅鹏是国内目前研究社会原子化最有成效的学者之一,他先是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为案例,研究了单位社会原子化现象,尔后又在更广泛的领域深入研究了社会原子化及其社会风险。受他们的启发,本文将社会原子化及其危害进行了梳理,明确提出社会原子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指社会联结状态,即社会强势群体围绕以掌握公共权力或拥有经济影响力的个人或单位为核心,以分享权力或经济影响力为目的而形成的结构严密的抱团化状态。另一方面,它是指社会的一种松散状态,即指未能与强势群体抱团的外围成员,在社会缺乏有效联结或有效组织的情况下,越来越被边缘化、碎片化,结果导致社会整体呈现出的一种“碎片化”状态。将社会原子化的两种情形进行区分,并将社会原子化与社会腐败窝案频发问题进行关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原子化与社会腐败窝案的发生机制,对于预防与惩治腐败窝案有一定现实意义。
田毅鹏教授在《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中说,社会原子化,主要是指在单位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联结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与国家距离变远、道德规范失灵等一些基本的社会联结被破坏的现象。
社会原子化的概念
“原子(atom)”是源于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概念,指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它可以独立存在且相互之间联系微弱。基于原子的这一特性,一些学者和思想家们,借用“原子化(atom-ized)”这个概念来比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围绕某个核心抱团,团内结构严密,团与团之间关系松散,团外人与人之间孤独冷漠的变动趋势或状态。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是社会原子化的根源,社会原子化反过来又加速了功利主义的泛滥,导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集体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变远,乃至出现社会规范失效、公共道德缺失等社会危机。
社会出现“原子化”现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最先提出“原子化”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齐美尔在考察了柏林的社会状况之后写下了《大都会与精神生活》,在该书中,齐美尔提出:“城市居民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子化。”
在齐美尔研究的基础之上,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原子化”这一概念。汉娜·阿伦特在其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人形容为“原子化的个体”(atomomization)。这个原子化的个体是孤独的、埋头于物质享受的、完全“私人化”的,这样的个体普遍存在,并且这些个体之间也没有强有力的联系。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相当于社会生活里一个个的原子,但是,家庭原子化在这里并不是指构成社会最小单位意义上的家庭组合形式,而是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在家庭内部的,以利益为核心代替传统上以血缘亲情为核心形成的抱团重组关系。它主要是指由于生产与居住方式的改变,家人之间交流减少,家庭对于成员的凝聚力减弱,家庭内部不再以家庭或家族长者为核心,而是以利益及利益再生能力为核心,家庭内部成员中富裕者或掌握社会公共权力者成为家庭的核心,其他成员,其工作、生意、居住、就业等均围绕这个核心抱团形成关系紧密的类似原子的社会结构。
除了家庭或家族出现反传统的利益核心化抱团现象之外,在工作单位,还出现了一种围绕权力核心形成的联结抱团状态,一部分人围绕核心权力、利益抱团,形似原子,另一部分人则被边缘化、彼此孤立,形似各个独立的原子。两种情形的共同本质是,个人之间联系的弱化、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集体与国家之间关系疏离、道德规范失灵等等。
不管是家庭原子化,还是单位原子化,在其原子化过程中,现实中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师生、同学、情侣等关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并且其变化有一个共同点:人人都慎于交流,精于计算,敏于互动,功利代替了友情。时下盛行的“强强联合”、“双赢合作”的观念背后,部分地潜藏着强化金钱、贬抑亲情友情的行为准则。“经济适用男”、“经济适用女”在当前更是演变成金钱至上且毫不掩饰的婚姻教条。它们印证了恩格斯百年前的断言:“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
社会原子化的表现
一般说来,社会原子化的表现有三:
(1)人际关系疏离化。社会纽带松弛,初级社会群体开始走向衰落,即伴随着现代化或社会转型的进程,人们开始从各种共同体中被“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但在社会尚未实现新的更为高级的社会联组的情况下,人际关系开始疏离,走向原子化,陷入利己主义的小圈子。
(2)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真实的社会连结基础之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连结应是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初级群体及其相应的组织团体。而走向原子化的社会则恰恰是破坏了上述基本连结,使个人直接面对国家,导致社会内部松散,组织能力差,在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个人权益时,往往以原子化的个人去面对政府和社会。此种现象的危险性在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上达,而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失去了下传的管道。
(3)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当社会走向原子化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消解了。同时,当各种人际联接的纽带丧失后,社会上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风行,导致各种社会制约因素走向消解,人们终将纯粹工具性地看待社会。
社会原子化的危害
因为社会转型或社会组织乏力而出现的以权力或以经济影响力为核心的抱团现象,它们超越社会组织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联结,正在改变着社会的联结方式和交往方式。这种联结或交往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邻居关系、朋友关系、姻亲关系和同事关系。以社会原子化为显著特征的社会联结状态的改变,出现了两种典型情形:一种是社会强势群体抱团化;另一种是整个社会呈现“碎片化”状态。强势群体抱团化,即凭借权力或经济影响力的强势个体凌驾于社会规范之上,一部分社会成员以权力掌握者或经济影响力大者为核心,层层聚拢,形成一个类似于原子的东西,外围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自组织严密。未能与强势群体抱团的外围“电子”,则被边缘化,并且没有其他有效的社会组织对其进行整合,结果导致一盘散沙,呈现出社会“碎片化”状态。就现在出现的情况来看,社会抱团是以掌握公共权力或拥有经济影响力者为核心,以分享权力或经济影响力为目的而形成的结构严密的团体。而这个团体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占社会数量的绝大多数),尽管他们似乎都是自由的,然而,相对于抱成团的社会原子来说,这些成员却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孤立起来。
时下盛行的“强强组合”,强化了强势,弱化了弱势,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如出一辙。看似市场化运作的造城运动,打破了原来的邻里关系,凭借经济实力实现了重新组合,有钱人、有权人集结到了高档小区、好的地段,钱少的住经济小区,买不起房的只能停留在棚户区。这种按照经济状况形成的小区组合或地段组合,将人分出了清晰的层次和等级,并进而将人进行了归类。在传统意义上,邻居关系的结成、朋友关系的建立,是以地域、交往频次或情感兴趣偏好进行的,而在以现代性为特征的社会现实中,组成邻里关系的关键因素却成了以住房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实力,结成朋友关系的关键因素是以互惠互利为衡量标准的可利用资源。按照这个标准组合起来的邻居或亲朋、同事,即便是他们之间天天相见,但却彼此陌生,相互绝缘。用美国学者帕克的话说,“在城市环境中,邻里关系正在失去其在更简单更原始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在那里,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居住生活近在咫尺,却连见面点头之交都没有。初级群体中的那种亲密关系弱化了,依赖于这种关系的道德秩序慢慢地解体了”。在其家族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均告衰落的情况下,现代人的社会资本大量流失,并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社会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障碍。在经济利益中心化的原子化过程中,先富者、掌握社会公共资源者成为极具能量的原子核,其他能够为富裕阶层和权力群体进行增值服务的人,则成为围绕原子核运转的活跃电子,青壮年原子核化,老人或小孩则被边缘化;金钱、权力原子核化,知识、道德则被边缘化;先富者原子核化,后富者则被边缘化。
在社会家庭经济利益原子化过程中,力量最弱小的是老人和孩子,是被边缘化最严重的一部分。空巢老人或穷人家的孩子是最需要家庭和社会关照的群体,但却沦为社会演变中最大的受害者。“国家与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流于表面,越来越时断时续,国家无法切入到个人的意识深处,无法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社会联结方式的改变,被边缘化的群体,绝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变得更加贫乏,同时还体现在社会“原子化”过程中人们之间彼此孤立、相互冷漠状况的出现。社会原子化造成的弱势群体,在其自救乏力而社会救济又缺位的状况下,将成为一种危险的社会力量。
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真实而又稳定的社会联结基础之上的。功利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个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社会联结纽带松弛、初级社会组织走向虚无化。社会原子化,或家庭原子化,其共同核心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关系重组,是功利主义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或社会转型的深入,人们开始从各种共同体中剥离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存在,人际关系开始疏离,形成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小圈子。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初级联结被撕裂,社会内部松散、组织能力下降,造成个人直接面对国家,在表达利益诉求时,往往以原子化的个人去面对政府和社会,并最终导致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上达,而政府的政策信息也失去了顺利下传的通道。随着社会制约力量、社会联结力量的削弱,各种消解社会制约、社会联结的因素便会不断增强,两种力量此消彼长,进一步刺激了功利主义、唯我主义的膨胀,最终导致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碎片化”,及其社会功能的丧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3:5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