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杭生和杨敏。本书是郑杭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01ASH002)的最终成果,提出了“社会互构论”这一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
内容简介
“社会互构论”是在以前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所奠定的基础上,将世界眼光和本土特质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理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阈,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和组织模式的转换与变迁,揭示和阐述了这一总体过程和重大现象的本质。这项成果对我国社会学理论建构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作者简介
郑杭生,生于浙江杭州。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社会学系第一任主任、副校长,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评审组成员和召集人。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2004年开始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及国家级教材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着重研究
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迄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等。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在社会学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中位居第三。入选“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505名学者名单。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50名之一。
杨敏,社会学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9年3月和2004年7月就读于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7月进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兼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等。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合作或主编著作及教材等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1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2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个人与社会关系多视角分析——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21
第二章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学理论体系/37
第一节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与社会学理论体系/38
第二节 社会学理论的范域:拓移与创新/52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对象:恒久不移/72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探索与推进/83
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元问题和基本问题/96
第一节 社会学的元问题/97
第二节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13
第三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方法中的元理论折射/119
第四节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与中国特色
社会学方法论的探索/144
第四章 新型现代性与社会互构论/153
第一节 西方旧式现代性与社会学的困境/154
第二节 旧式现代性与西方社会学的两大谱系/169
第三节 新型现代性与社会学的新时代/173
第四节 当代社会学的重建与社会互构论/179
第五章 “个人”与“个人化”/204
第一节 社会学“个人”:意涵与类型/205
第二节 “个人化”与个人化类型/224
第三节 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个人化/239
第六章 个人分化与类型/250
第一节 个人分化/251
第二节 个人分化的条件与机制/263
第三节 个人分化的类别化/280
第七章 个人丛化/290
第一节 个人丛化:概述/29l
第二节 个人丛化的转型/304
第三节 关于社会转型期个人丛化的构建与调控/316
第八章 现代性过程“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326
第一节 个人及个人间关系的“现代性”/327
第二节 创生于“集体化社会”的“个人”/329
第三节 “大写的历史”与“大写的理性”:新兴科学与“集体化个人”/334
第四节 社会学对“集体化个人”的强催化/337
结语/342
第九章 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343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的基石及其世纪挑战/344
第二节 个人主体性的当代发展与社会化理论的再次奠基/351
第三节 个人的当代发展与社会化理论的扩展和修正/357
结语/362
第十章 “社会”(上)——理论预设与模型/364
第一节 关于“社会”的理论框架/365
第二节 “社会”的理论视野与解释模型/372
第三节 社会互构论的社会观/395
第十一章 “社会”(下)——绝地眺望与社会互构/403
第一节 自然社会时期/404
第二节 人为社会及其转变/412
第三节 新型人为社会时期的到来/420
第十二章 社会与国家的互构/433
第一节 社会与国家/434
第二节 社会与国家的互构/444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与国家互构机制的思考/451
第四节 转型加速期社会与国家的互构/465
第十三章 国家与利益群体的互构/469
第一节 论题的背景: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变动/469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利益群体的互构/488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利益群体的互构机制/507
第十四章 社会互构论:理念与逻辑/519
第一节 社会互构论的视野:维度与体悟/520
第二节 社会互构概念与类型/525
第三节 社会互构论的理论逻辑/531
第四节 社会互构论与相关理论的逻辑界分/540
第五节 从主体间性到个人间性:“社会互构”的确立/554
结束语/563
参考文献/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