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汉语词语,拼音:lǐ jiào,释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语出《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礼是指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
行为准则。
《
孔子家语》称“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凌廷堪说:“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魏晋时“名教”泛指整个社会人伦秩序。宋
袁燮《又乞归田里第一奏》:“公论弗容,士友交谪,皆以为名教罪人,臣实惧也。”
其他具体的僭越行为有拥有大量兵马刀甲(不符合身份或诏命者)、私造皇宫和皇帝用品(车乘、
冠服、称号)等。
中国历史中把商人置放“士农工商”之末也是防止僭越行为的产生。商人的钱和权再大,也不能超越皇家,为皇家服务的士大夫地位最高,而把“
投机者”的商人置于农民及工匠之下。所以贵族通常不会与商人家庭通婚。明太祖
朱元璋甚至颁令,商人只许穿布衣,不得穿绫罗绸缎。
●清代学者凌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