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穿铁砚(拼音:mó chuān tiě y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
欧阳修《
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
成语出处
宋·
欧阳修《
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人有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他求仕者。维翰慨然,著《日出扶桑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卒以进士及第。”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磨穿铁砚”。
成语典故
五代时洛阳有个读书人名叫桑维翰,生得十分丑陋,身材矮小,面部却很长。每次照镜子,他自己也感到奇怪,人家都说堂堂七尺男子汉,而自己身躯几乎比不上一尺长的面颊!时常为造物主对他的不公正待遇感到不平。
桑维翰虽然仪表不佳,他却是个读书勤奋、有志于出人头地的人。第一次应考进士时,主考官先对他的奇特长相感到恶心,后来看到他在卷子上写的名字更是十分扫兴,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个考生不宜录取。”
身边的人感到奇怪:卷子的内容还没看,主考官凭什么宣布此人“不宜录取”呢?主考官见大家露出疑惑的神色,就解释说:“你们想想看,这考生姓的‘桑’不是跟‘丧事’的‘丧’同音吗?这多不吉利啊。即使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我也不会录取他!”
有人把主考官的话传给桑维翰。他当然十分生气:“这真是岂有此理!这种迷信思想是多么可笑。”桑维翰怀着满腔怒火,写了一篇题为“日出扶桑赋”的文章,此文的大致内容是:“在古代有则美丽的传说,说的是东方有棵名叫扶桑的大神木,太阳就是从扶桑那里冉冉升起的;普照万物的太阳尚且离不开桑字,那种无缘无故地排斥姓桑者的做法是何其可笑。”有个好心人劝他:“你何必一定要通过应考来达到做官的目的呢?走别的途径不是一样可以做官吗?”
桑维翰不以为然地说:“我就是要应考进士,我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征服主考官!”为了证明自己读书应考的决心,他请铁匠铸造了一只铁砚。他把这只铁砚拿给朋友们看,他说:“等到这只铁砚磨穿了而我还不能考上的一天,我才考虑通过别的途径谋求官做!”
桑维翰说到做到,持之以恒。通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进士,此后还担任了不少重要官职。
成语寓意
桑维翰立志除非铁砚磨穿,否则绝不改变读书的志向。寒暑不辍,努力攻读。后来,被晋高祖任命为河阳节度掌书记,赐为翰林学士,后又升为礼部侍郎。人们每天都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想要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去迎接挑战,那样成功才会离自己越来越近。
唯有在人生字典中剔除掉“放弃”这个词,不断地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尝试再尝试,搬开前进路上的一个个障碍物,才可能迎来生命中的“绿洲”。或许人们当下所面临的是一种不可抗力,但乌云不会一直阻挡在我们的头顶,它总会有被风吹散的时候,只要努力坚持,一定可以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令人欣喜的成功。
成语运用
“磨穿铁砚”指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形容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动宾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宋·
释惠洪《石门文字禅·陈生携文见过》:“遗编家世丹青著,铁砚磨穿未肯休。”
金·
段克己《大江东去·寄卫生袭之》词:“生穴藜床,磨穿铁砚,自有人知己。”
元·范子安《竹叶舟》一折:“坐破寒毡,磨穿铁砚,自夸经史如流。”
明·
杨柔胜《玉环记·皋谒延赏》:“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清·
于成龙《忍字歌》:“读书之人须要忍,磨穿铁砚登庙堂。”
成语辨析
磨穿铁砚—持之以恒—心坚石穿—雷打不动
“磨穿铁砚”相近含义的成语有“持之以恒”“心坚石穿”“雷打不动”等。“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心坚石穿”指的是意志坚决,能将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坚定,事情就能成功。“雷打不动”是形容决心和意志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动摇;或形容不可改变的规定和制度。尽管都有表示意志坚定的意思,但是,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磨穿铁砚”强调的是笔墨功夫很深,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肯定;“持之以恒”强调的是做事情要坚决完成,不可半途而废;“心坚石穿”强调的是意志坚定是事情成功的关键所在;“雷打不动”强调的是做人非常淡定,宠辱不惊,或者不能更改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