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志》是2010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内容简介
《磐安县志(1991-2005)(套装共2册)》书上承首部《磐安县志》,上限为1991年,下限为2005年。它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了这15年来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这15年正是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讲话以后,是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活力进发的15年,是寻求发展路径、深化发展战略,为磐安长远发展谋篇布局的15年,也是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开拓开放,求实奉献,自立自强,从实现温饱、甩掉穷帽向小康目标迈进的15年。其间,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开展了“我是磐安人”、“振兴磐安,路在何方”和“再拓空间、再造优势、再求发展”三次影响深远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先后探索实施了五大战略(即精神战略、开发战略、开放战略、个体战略、人才战略)、生态富县战略(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从而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展了发展空间,优化了发展布局,扩大了对外开放,增强了发展信心,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磐安特色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之路,为推进磐安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志书以事业横分门类、按时间纵述事物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客观地分析有关经验和教训,以翔实的资料、丰厚的史实再现了全县的发展历程和轨迹,为磐安融入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磐安科学发展进程提供历史借鉴,是磐安的“百科全书”。
目录
凡例
概述
县事纵载
第一篇 政区
第一章 建制沿革
第二章 县境
第一节 位置面积
第二节 四邻界线
第三节 勘界定桩
第四节 县境变迁
第三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民国时期区划
第二节 解放初期区划
第三节 民主建政区划
第四节 1956年调整区划
第五节 人民公社区划
第六节 磐安复县后区划
第七节 撤区、扩镇、并乡区划
第八节 1993~2005年建制变革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第三节 山脉
第四节 水系
第二章 土壤
第三章 气候水文
第一节 气温
第二节 日照
第三节 霜雪
第四节 降水
第五节 径流
第六节 四季特征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水资源
第二节 矿产资源
第三节 植物动物资源
第五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第二节 水灾(包括风暴、冰雹、雷电)
第三节 地质灾害
第四节 病虫害
第五节 瘟疫
第三篇 县城乡镇
县城安文镇
新渥镇
冷水镇
仁川镇
深泽乡
双峰乡
墨林乡
窈川乡
双溪乡
尖山镇
尚湖镇
玉山镇
胡宅乡
万苍乡
九和乡
大盘镇
方前镇
盘峰乡
维新乡
高二乡
第四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数量
第二节 人口构成
第三节 少数民族人口
第四节 人口流动
第二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计划生育历程
第二节 管理网络建设
第三节 晚婚晚育
第四节 少生优生
第三章 姓氏
第一节 姓氏名称和人数
第二节 源流和分布地
第五篇 生态环境
第一章 生态立县
第一节 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
第二节 生态县建设工作成效
第二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监测
第二节 环境监察
第三节 环保宣传
第三章 污染治理
第一节 +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治理
第二节 污染源治理
第三节 突发事件紧急处理
附记一:磐安县1995~2005年生态工作记录
附记二: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六篇 人民生活
第一章 经济收入
第一节 农民经济收入
第二节 职工工资收入
第二章 农民生活水平
第一节 消费支出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素质
第三节 农民生活水平
第七篇 农业
第一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生产
……
第八篇 林业
第九篇 工业
第十篇 交通
第十一篇 邮政——电信
第十二篇 城乡建设
第十三篇 能源
第十四篇 水利
第十五篇 国土资源管理
第十六篇 商品贸易
第十七篇 旅游
第十八篇 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九篇 财政 税务 金事 保险
第二十篇 计划 统计 审计
第二十一篇 工商 物价 技术监督
第二十二篇 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
第二十三篇 中国共产党
第二十四篇 县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五篇 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篇 人民政协
第二十七篇 民放党派与群从团体
第二十八篇 民政
第二十九篇 人民武装
第三十篇 政法 公安 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