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薄膜
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薄膜是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填充自由排列的碳纳米管阵列形成的二维碳纳米管网络结构。碳纳米管薄膜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独特的导热性能,化学性质稳定,是未来可预知的将被广泛使用的新兴材料之一。
发展历史
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在电弧法制备的碳材料中观察到了碳纳米管
1972年,通过对苯等蒸发碳氢化合物的热分解的平均­,成功生长出碳纤维,为FCCVD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8年,为了实现高质量单、低成本的大规模合成,Cheng及其同事首次报道了一种采用改进的FCCVD工艺的新型合成方法。
2016年,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先进材料部李清文团队首次利用共轭小分子4HP实现高纯度半导体性碳纳米管的高效分离,并且这种共轭小分子具有光降解性可用于制备表面“干净”的碳管薄膜。
随着碳纳米管的发现,FCCVD方法得到了用于合成碳纳米管的方法。CNT组装的结构控制和连续制备是FCCVD法合成CNT的主要发展方向。FCCVD工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制备CNT薄膜和纤维的重要技术,并在一些应用领域取得了工业生产成果。
基于该团队的技术,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碳纳米管薄膜的产业化,产能达10万平方米/年,成功开拓了该产品在高端户外保暖服以及医疗康复等方面的应用。
结构特征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是由石墨片卷曲而形成的无缝中空管体。碳纳米管中的碳原子以sp2方式进行杂化成键,以六元环为基本结构单元,这使得碳纳米管具有很高的杨氏模量,是具有高断裂强度的材料,在弯曲情况下不容易损坏。碳纳米管薄膜是由单个碳纳米管形成的宏观薄膜结构,性能与碳纳米管构型、取向、缺陷程度、长径比等相关。
理化性质
力学性能
FCCVD方法制备的碳纳米管薄膜拉伸强度达到了9.6Gpa,弹性模量20Gpa。
高温稳定性
加热方式为面加热,能量利用率较传统加热方式更高。
制备方法
碳纳米管薄膜制备方法包括湿处理和干处理。
湿法处理方法一般涉及表面活性剂吸附和超声分散、超离心等高能过程,更进一步划分为以下:
真空过滤法:通过超声获得在水中均匀分散的碳纳米管溶液,再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使碳纳米管沉积在滤膜上形成薄膜,在用去离子水冲洗后,得到干净的碳纳米管薄膜。
浸涂法:浸涂法是将基底浸入碳纳米管分散液中使碳纳米管吸附在基底上,一段时间后将其从溶液中拿出,待干燥后自然成膜从而得到连续的碳纳米管薄膜。
电化学沉积法:通过电场实现了排列规则的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
自组装法:
干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主要包括两种方法:
抽膜法:从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基体中直接抽取、拉丝形成碳纳米管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法:从漂浮的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FCCVD)体系中沉积CNT薄膜。
应用领域
智能穿戴
碳纳米管薄膜具备优异的电热转化特性,且轻薄、柔软、耐水洗,与织物有非常好的相容性,是可穿戴加热的理想材料。
透明导电薄膜
单壁碳纳米管(SWCNT)相互搭接形成的二维网络结构具有柔韧、透明、导电等特点,制备的透明的碳纳米管薄膜可以用于触控屏、平板显示器、光伏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柔性压力传感器
碳纳米管薄膜或粉体与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出电阻随压力线性变化的柔性压力传感器。
轻质屏蔽薄膜
柔性轻量化、厚度最小、机械性能优异、可靠性优异的高性能电磁干扰屏蔽材料是第五代(5G)通信领域的高度要求,但制造难度极高。碳纳米管薄膜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超高的屏蔽效能,是制备轻质屏蔽膜的理想材料。
其他
碳纳米管薄膜在军工、化工、复合材料、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等领域,都展示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5 10:15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