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
汉语成语
碧血丹心(拼音:bì xuè dān x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庄子及其后人《庄子·外物》。
成语出处
先秦·庄子及其后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碧血丹心”。
成语典故
东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戮力同心,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说:“周王朝自从幽王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查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觐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中说:“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文公,而请你做内应。”周敬王把伪造的信传给刘文公,刘文公看了大怒,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抓捕苌弘,诛灭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了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并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苌弘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成语寓意
从岳飞精忠报国,再到文天祥勇抗元兵视死如归,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着无数的为了人民正义而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先烈,他们为了人民的名义,为了民族的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在面对生死关头的决定性考验面前,对正义事业的执着和赴汤蹈火甘之如饴,即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成语告诉人们,伸张正义有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人们要是失去了正义之心,失去的代价则更大,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怀着碧血丹心的信念,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成语运用
“碧血丹心”指为正义事业而抛洒的热血和奉献的忠心。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明·姚希孟《熊操台坛石》:“此其人必屹然有主,如苏迷卢山,八风吹之而不动;又必丹心碧血,耿耿自盟而后为呼号,为泣涕,以取信于朋友。”
清·张伯行《文文山集序》:“幽囚四载,丹心碧血形于文墨,观者无不流涕而悲痛。”
清·丘逢甲和平里行》:“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
罗涵《边关国旗红》:“是什么精神鼓舞着我们的官兵在特殊的战场上如此碧血丹心,无私奉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7:5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