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门刻石,别名是碣石颂、碣石刻石,创作年代为秦,为“秦七刻石”(或称“秦七碑”)之一。
创作背景
秦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第四次出巡,目的地是碣石和北方边塞。到碣石,秦始皇使燕人卢生与韩人方士韩终、石生、侯公求仙人羡门、高誓的不死药。刻碣石门,是为“碣石刻石”,亦称“碣石颂”、“碣石门刻石”,是“秦七刻石”(或称“秦七碑”)之一。
作品赏析
秦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第四次出巡,目的地是碣石和北方边塞。到碣石,秦始皇使燕人卢生与韩人方士韩终、石生、侯公求仙人羡门、高誓的不死药。刻碣石门,是为“碣石刻石”,亦称“碣石颂”、“碣石门刻石”,是“秦七刻石”(或称“秦七碑”)之一。
《碣石刻石》原文:
皇帝建国, 德并诸侯, 初平泰壹。
卅有二年, 巡登碣石, 照临四极。
从臣群作, 上颂高号, 爰念休烈。
戎臣奋威, 遂兴师旅, 大逆灭息。
武殄暴强, 文复无罪, 庶心咸服。
惠论功劳, 恩肥土域, 赏及牛马。
堕坏城郭, 决通川防, 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 黔首无繇, 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 女修其业, 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 久并来田, 莫不安所。
群臣诵略, 请刻此石, 垂箸仪矩。
注释:
① “遂”,于是。
② “文”,与武相对,包括文化教育、典章制度。“复”,与“覆”字通,庇护。
③ “决通川防”,挖通六国利用河川堤防筑成的军事障碍物,这与上面提到的“堕坏城郭”和下面的“夷去险阻”,都是对六国残余势力的防范措施。
④ “久”,“来田”,是就时间上区分的两种农民。“久”,“为久田者”,即长期在秦国耕垦的农民。“来田”,指从他乡迁来垦荒的农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