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Keng & P. C. Keng)是禾本科簕竹属的丛生竹类。杆高可达12米,略呈左右弯曲节间长约三十厘米,节环隆起,每节侧枝多数簇生,主枝粗长;杆萚早落,萚片革质,表面密生黑褐色细毛,萚耳丛生黑褐色刚毛;萚叶阔三角形至长三角形,直立,基部不凹入;叶披针形,叶脉平行,叶缘有刺状毛,一边密生一边疏生,叶耳细小有刚毛;笋期7~9月。
形态特征
竿高5-12米,直径2-6厘米,尾梢略弯拱,下部劲直;
节间长30-45厘米,无毛,幼时薄被白色蜡粉,竿壁厚1-1.5厘米;节处稍隆起,偶在竿基部第一节的箨环之上方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或第二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直径粗4-6毫米。
箨鞘早落,硬革质,背面于下半部近内侧边缘贴生暗棕色刺毛,老时变无毛,先端向外侧倾斜而呈稍不对称的宽弧拱形;箨耳不相等,略有皱褶,深褐色,边缘被波曲状长约1厘米的繸毛,大耳通常呈卵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在竿上部者近长圆形或披针形,小耳卵形或近圆形,其大小仅为大耳的2/3;箨舌高2.5-3毫米,条裂,边缘具流苏状毛,毛落后而呈细齿状或啮蚀状;箨片直立,易脱落,呈近于对称的卵状三角形至卵状披针形,背面贴生极疏的棕色小刺毛,腹面近基部的脉间密生棕色小刺毛而上部粗糙,先端渐尖具硬尖头,基部作圆形收窄后即向两侧外延与箨耳相连,此相连部分为3-4毫米,边缘近基部被纤毛,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5。
叶鞘背面无毛,纵肋隆起,仅外侧边缘被短纤毛;
叶耳椭圆形,边缘具少数繸毛;叶舌高0.5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7.5-18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或仅近基部被疏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细尖头,基部楔形,次脉4-9对。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枚乃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当多枚
簇生成丛时其中多为不孕小穗,单生者则多为发育良好的孕性小穗,后者长3-4.5厘米,含小花3-7朵,基部托以数枚具芽苞片;
小穗轴节间形扁,无毛,长2-4毫米,顶端膨大呈杯状;颖椭圆形,长6-7毫米,多脉,先端急尖;
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长1-1.5厘米,宽4-8毫米,具多脉,中脉隆起成脊,先端具短尖头;内稃较其外稃稍短,具2脊,脊于上部被纤毛,脊间5脉;鳞被3,长1.5-3毫米,上部边缘被长纤毛,前方2片半匙形,后方1片稍较长,倒卵状披针形;花药长4-6毫米,顶端被画笔状毛,子房具3棱,卵球形,具柄,连柄长2-2.5毫米,顶部被糙硬毛,花柱被毛,长1.5-2毫米,柱头3,被短毛,长不及1毫米。成熟颖果未见。
生长环境
硬头黄竹适生于海拔350-500米之间的溪河沿岸和低山坡地,沟槽山地及屋前屋后,田边地角,坡度在30度以下的地区,小片或四旁零星栽培。硬头黄竹要求水热条件较高,年平均气温15-18℃左右,最低月平均气温不低于4℃,绝对低温常年不低于0℃。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当年出笋的幼竹木质化程度低,如温度低于0℃时往往受冻形成千稍不能成竹。
硬头黄竹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在pH值为4.5-7土壤中生长,比较紧实的山地土壤也可正常生长,在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中生长良好。土壤贫瘠则生长不良。硬头黄竹需要充足的光照,生长在林冠下或背光的条件下均生长不良。
分布范围
硬头黄竹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福建、江西等省地的山脚、路旁及河边。
繁殖方法
硬头黄竹一般繁殖方式为带蔸埋竿繁殖。
利用竹秆节的每一生枝部分,在其主柱的基部萌发的侧枝,成簇生长,具有隐芽,能萌发生报的特性, 选用2-3年生健壮竹,在其上选择节短,基部粗于0.5厘米。 基部2-3节上有明显可见的饱满芽,枝篼肥大有白色根点露出侧枝,剪取长度为20厘米,枝篼上一般保留2-3个节,最上一节留一小侧枝带叶2-3片,其余剪掉,断尖,脓桩竹的主侧枝都较粗壮,育苗,造林效果好。其次也可用伐桩上的鸡毛腿育苗造林,育苗时间,多在春末进行,育苗后一般20天左右即可出苗生根。竹苗可多次出笋成苗,经3-4月形成有十余株的苗丛。可以分株再繁殖或次年移苗造林。育苗方法与常规的扦插育苗,管理基本相同。
栽培技术
12月至翌年5月造林。造林密度3米×4米或4米×4米,即每亩41-55株(丛)。整地深30-40厘米,穴规格60厘米×60厘米×50厘米。选择1-2年生、胸径1-3厘米、秆基肥大、节芽饱满、生长健壮的母竹造林。挖取母竹后截留竹秆长40-50厘米,单秆或2-3秆丛植。林分郁闭前每年5-9月除草松土1-2次,4-5月和冬季各施肥1次。
主要价值
硬头黄竹的笋虽然苦,但是能食用。因其下部挺直,高大可以用作园景美化或是防风林。秆通直,材坚厚,可作撑篙、棚架、农具柄等,也是造纸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