硗瘠,读音是qiāo jí,汉语词语,意思是 (土地)瘠薄;亦作“ 墝塉 ”。出自《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解释
亦作“ 墝塉 ”。 (土地)瘠薄。
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而 谯 土地墝瘠,百姓穷困, 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国 就沃衍,失帝意。”
《周书·李彦传》:“今可敛以时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刍涂及仪卫等。”
《新唐书·卢坦传》:“ 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远,烽候无所统接。”
《天讨·豕常之裔》:“即此数事观之,则圈地之初,室庐邱基,尽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归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谓虐政之尤者矣。况当此之时,旗奴逃亡,由旗员句摄,勿关有司。”
宋 陆游 《蔬圃》诗:“硗瘠才三亩,勤劬赖两奴。”
《金史·食货志二》:“两路田多峻阪,硗瘠者往往再岁一易。”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且 蚕丛 漏天,硗瘠艰饷,我兵势难深入。”
郭沫若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论所谓“封建”制》:“ 周 人生于比较硗瘠的西北,不敢把农产品多事浪费,故养成了禁酒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