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清紫笋茶是浙江省长兴县地方特产之一。系茶树无性系品种之一。从贵州丛茶的实生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以嫩叶色泽微紫、背卷、状似笋壳而得名。 属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植株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叶姿上斜,叶片呈椭圆形,叶尖较钝,叶面隆起,叶身平而背,叶色绿,富光泽,叶肉较厚,叶质较软,侧脉明显,锯齿细匀,叶缘波状。芽叶肥壮,茸毛较多,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持嫩性强,开花结实力一般,扦插成活率一般。抗逆性较强,适制炒青绿茶和红茶,宜在长江以南的绿茶和红茶区推广。
紫笋茶产区在水口乡
顾渚山及其附近山区。
顾渚山位于县城西北17公里,海拔355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夹于两岕之间(北有悬臼岕,南有斫射岕),西北靠大山,东临太湖,小气候条件好,坡地在山阴处,土层厚,土质(种茶叶地)为黄泥沙土和香灰土,有机质含量最高为6%一7%,但平均在2%~3%之间。唐湖州刺史张文规称:“茶生其间,尤为绝品”。陆羽、陆龟蒙先后置茶园于此。顾渚山周围的桑孺坞(今叙午岕)、白苎山、悬脚岭为紫笋茶的主要产区。其次是凤亭山、伏翼涧、
飞云寺、
曲水寺、青岘岭、啄木岭。裴文《茶录》:“顾渚、蕲阳、蒙山最上,其次寿州,阳羡。”李肇国史补:“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宜兴第三。”《读书后志》云:“陆羽与朱放辈论
茶,在浙西以顾渚第一。”.
紫笋一名,源于唐代陆羽《茶经》:“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紫笋茶入贡,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宋嘉泰《吴兴志》载:“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762~779)以其(宜兴)岁造数多,遂命长兴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析造,岁有客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新唐书·地理志》:“湖州吴兴郡土贡……紫笋茶、金沙泉。”
紫笋茶入贡时,名“急程茶”,限清明到京,专供皇帝祭祀宗庙,宴饮大臣。湖州刺史张文规有诗:“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李郢诗:“十日王程路四千,到间须及清明宴。”其余贡茶,也要水陆并进,限四月到京。湖州刺史袁高作《茶山诗》备述贡茶乃扰民之害。唐贞元八年(792),刺史于硕贻书毗陵(常州),请各缓数日.开成三年(838),刺史杨汉公表奏,请将旧日限延迟三五日。是年,刺史裴充,因贡不如法,被罢官。
紫笋茶始贡五百串,至建中二年(781)进三千六百串;会昌中(841~846)增至一万八千四百斤。其时,每年在立春后四十五日,湖、常两州刺史在宜、长两县交界的悬脚岭“境会亭”相聚。为此,苏州刺史白居易,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阳羡欢宴,寄诗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对舞应争妙,紫笋齐赏各斗新。……”至今,顾渚山仍保留着湖州刺史袁高、于硕、杨汉公、张文规、杜牧等修贡茶时铭刻的摩崖石刻。顾渚山麓建有贡茶院、清风楼、木瓜堂,和忘归、枕流、息躬诸亭。贞元十六年(801),湖州刺史李词重修贡茶院三十间(今遗址尚在),置茶碓、烘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引金沙泉,烹蒸涤濯,非此不能制,采茶时役工多至三万人。
宋初贡茶罢。元改贡茶院为磨茶院,元末贡茶二千斤,续增芽茶九十斤;明进芽茶三百斤,洪武八年(1375)革罢,仅贡芽茶二斤,永乐二年(1404)增加到三十斤。清顺治二年(1645),知县豁役免解。其后一代名茶渐次失传。
1978年后,政府号召农民发展多种经营。1979年4月中旬,县
土特产公司和农业局组织茶叶技术员经反复试制,首批紫笋茶在顾渚大队茶厂试制成功。用金沙泉冲泡,汤色清朗,兰香扑鼻,啜之甘冽,名列省内前茅。1982年,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名列第三。198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顾渚山下、金沙泉侧重拓金沙泉,再建忘归亭。1985年,紫笋茶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证书和奖杯。是年夏季日本民间茶道一行13人,至顾渚山考察唐代陆羽踪迹。1986年,紫笋茶再次荣获全国名茶称号。同年,长兴被列为全国名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紫笋茶基地扩大到1500多亩,年产量达600公斤。1987年,在开发农业中新发展名茶基地578亩。
1977年,长潮乡长中村九位农民靠九把锄头,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茅草棚,开山种茶,创办张岭茶场。至1987年茶园发展到500多亩,其中采摘面积达300亩,产品按紫笋茶的要求制作,产量达500公斤,新建有茶厂、工房20间。1981年到1984年,张岭紫笋茶被评为省级优质名茶,1985年,列入全国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