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火山口
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自然或人工的破坏而成为不完整的火山口
破火山口(Calderas)是指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自然或人工的破坏而成为不完整的火山口。这些火山口的结构仍然比较完整,砖红色的火山屑指示其位置近于火山喉管,从火山喉管由近而远火山碎屑依次变细,可见大量的火山渣块,也可见到形状、大小不同的火山弹。钢灰色的火山渣近于成层分布,规模也颇为壮观。
释义
破火山口(Calderas)是指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自然或人工的破坏而成为不完整的火山口。这些火山口的结构仍然比较完整,砖红色的火山屑指示其位置近于火山喉管,从火山喉管由近而远火山碎屑依次变细,可见大量的火山渣块,也可见到形状、大小不同的火山弹。钢灰色的火山渣近于成层分布,规模也颇为壮观。
主要分类
按形成原因,破火山口分成三类:
喷发式破火山口(Explosion calderas)单纯因喷发造成的破火山口。
沉降式破火山口(Subsidence calderas)单纯因沉降形成的破火山口。
复合式破火山口(Composite calderas)由喷发后沉降所产生的破火山口。
注:各处破火山口图册来源
形成原因
破火山口的面积大,直径通常达到数英里甚至数十英里;以往多认为破火山口的成因是由于猛烈的火山喷发作用(超级火山)所形成,但新的研究显示陷落才是主因。
Howel Williams认为部分锅状火口是纯粹由火山爆发所形成,称为喷发破火山口,不过这类的火口臼甚少且面积也较小。
无论火山的形状为为何,最初的形成原因全都是由喷发作用开始,但是大量喷发之后导致火山锥下方空虚,引起火山锥顶陷落使得火山喷发口扩大,进而使得火山口的范围更加扩增,也因此许多破火山口都是先因喷发作用而后再由陷落导致的双重作用所形成,也因此有学者认为此说法应该称做“爆发陷落说”(Explosion-collapse theory);另有少数破火山口可能是单纯因沈降作用而成,在此沈降发生的前后并未伴随喷发作用,例如夏威夷群岛上的莫纳洛亚火山口及吉劳亚火山口都是纯粹因为岩浆柱往下方低降导致较上地层陷落而造成,也因此火山口周围通常会发现断层崖壁,并且逐渐层移使火山口周围的崖壁陷落并扩大,之后就形成大型的破火山口;而在沉降破火山口之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称为锅状沉降(Cauldron subsidence),倘若有一块接近圆形的岩块沉落陷入岩浆穴当中,使下方岩浆受到上方压力而沿圆形周围的裂隙垂直窜升,冷却之后造成环状岩墙,因此锅状的火山口通常伴随着被被蚀的环状岩墙构造。
著名火山口
阿苏火山,位于日本九州岛熊本县东北部,略呈椭圆形,南北长24千米,东西宽18千米,面积250平方千米。在大火山口内有10余个喷火口(故又称复式火山),并形成中央火口丘群,其中以高岳、根子岳、乌帽子岳、中岳和杵岛岳最有名,称之为阿苏五岳。高岳最高,海拔1592米。
参考资料
各处破火山口图片.中国科普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3:02
目录
概述
释义
主要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