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水库(原叫石龙过江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位于湖北省
京山市,始建于建国初期,名誉指挥长是
李先念,指挥长是
张体学。石龙水库乃“石龙”藏卧之地,石龙镇之名源于此。水库坝顶石碑上刻有 “日月新天 降石龙填山谷灾害永灭 修水库灌农田丰收万年”相传是修建水库之时挖出一块龙型巨石,酷似”石龙过江“之势,设计师有感而提。石龙过江水库由此而来。
荆州地区撤消(荆州和沙市合并组建荆沙市)后改由京山管辖。
1953年冬开始修建蓄水量 7497万立方米的京山石龙过江水库,1954年竣工蓄水,是
湖北省水利厅正式批准兴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命名为“石龙过江水库”,后改为石龙水库。水库拦截司马河,汇集汊河、潼泉寺河、兰家河于一处,总库容7497万立方米,灌溉
京山市、天门市、屈家岭区10。86万亩农田。历史上的司马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水旱灾害频繁,长期得不到治理,有“石龙过江、造出汪洋”之患。
石龙水库库区风景优美,水质清澈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山中多溶洞、水中多岛屿,栖息着2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穿山甲﹑果子狸﹑箭猫﹑麋鹿 ﹑白鹭等10多种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堪称江汉平原的野生动物园。周围是海拔400米左右的青山环绕,坝堤500余米长,70多米高,坝顶宽8米左右,大坝地处峡口,两山对峙,是筑坝截河、拦洪蓄水的最佳地形。
行走在大坝上,可观有名的“石龙”奇观。大坝西岸,只见峰顶观和牛卧山连在一起,酷似一条巨龙,人称“石龙”,这便是石龙的来历。石龙的龙头对着大坝东面的磨石山,有飞跃过江之势,蔚为壮观,象征着石龙镇的腾飞。
石龙水库库区庙山山顶有古时寺庙遗址,与
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
屈家岭文化遗址紧密相连。 库区建有小型水利发电站一座,配套灌溉干渠,养殖场,自来水厂等完善的设施。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养殖、林果、供水等综合效益。水库交通便利,东距
武汉180公里、
京山40公里、西距三国古城
荆州﹑当阳120公里,宜昌三峡240公里,北至襄阳﹑樊城230公里。
2008年供水管网工程从石龙水库引水至永隆集镇,主管道全长37公里,沿途建有3个供水站,覆盖本市的石龙、永隆两个乡镇及周边国营太子山林场、屈家岭管理区、天门市的部分乡镇,受益人口达20万多人。总投资2200余万元,2007年3月动工,历时一年半时间建成通水,解决了周边乡镇解决历史以来饮用疫水(血吸虫病疫区)问题。
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了鄂中的文化遗产瑰宝-屈家岭文化遗址,1955年及1957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距今4000多年历史。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
京山屈家岭》。1988年,国务院将
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石龙水库正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