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山墓地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山墓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咀头村,是西周时期的墓地。
历史沿革
2012年6月,石鼓山村民建房时发现石鼓山墓地。之后,省、市、区三级考古文博单位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详细调查与全面钻探的基础上,连续两年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
遗址特点
石鼓山墓地南北长约800米,东西约300米。根据墓葬聚散程度,整个墓地可划分为北区和西南区,呈现“大稀疏、小聚集”的分布态势。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中型和小型两类:小型墓墓室面积不足3平方米,两区各有5座;中型墓墓室面积13平米以上,共3座且仅见于北区,大体呈西北—东南一线分布,依次为M3、M4、M9。另外,北区还有形制、规模不明者2座。
石鼓山墓地墓向分南北向和东西向,多数墓室口小底大,墓底多有熟土“二层台”,个别为生土二层台;中型墓还有数量不等的壁龛。木质葬具,或一棺、或一椁一棺、或一椁两棺。葬式可辨者均为仰身直肢,墓主头朝地势较高的方位,即朝向台地中脊。小型墓大多于头端二层台上随葬一、两件陶器,或单鬲、单罐、或1鬲1罐,少见青铜器。随葬陶鬲以高领袋足鬲为主。两座中型墓(M3、M4),随葬品种类丰富,数量多,尤以铜礼器为最,多出于壁龛内。
根据随葬陶器与铜器特征判断,墓葬年代集中于商末周初。墓地既有如M3、M4这样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的中型墓,还有较多规模小、随葬品少的小型墓,显示出一般平民与高级贵族两个层级的人群结构。两座中型墓,也是高领袋足鬲文化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墓葬。高领袋足鬲伴同大量青铜器集群性出土于墓地,在宝鸡地区还是第一次。同时,发掘的数座同时期灰坑,内涵亦以高领袋足鬲为主,弥补了以往这类居址遗存甚少的缺憾,改变了以往高领袋足鬲不可能晚到西周的观点。
文物遗存
综述
石鼓山墓地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M3,有6个壁龛,5个内出土青铜礼器14类31件,计有鼎、簋、卣各6件,禁、斗各2件,甗、彝、罍、壶、尊、觯、盉、爵、盘各1件;M4壁龛8个,出土青铜礼器11类50件,包括簋16、鼎15、罍、甗各4,壶、簠、盂、牺尊各2,甑、尊、盘各1件。两墓北壁西端壁龛各出1件高领袋足鬲。另,M3二层台及椁室顶部随葬有兵器、车马器及其他小件遗物。棺内均随葬有少量玉器。两墓均出土见“臣辰先”铭文铜器。92件青铜礼器,不仅数量多,种类丰富,如禁、簠、四耳簋、圆腹簋、方座簋、牺尊等都具特色。
簠(M4),近长方形,侈口,斜壁,长方形圈足。壁饰竖向瓦楞纹及夔龙纹。两端有耳,一侧系铃。盖身形态近同。是考古发现的此类器中第一件西周早期器。
牺尊
牺尊(M4),似鹿,有爪有翼,体饰云雷纹衬底浅浮雕的龙纹母题纹样,形态逼真。更重要的是,青铜器上发现了包括“户”“亞羌”“父丁”“史母庚”等26组铭文及符号。
高领袋足鬲
高领袋足鬲(M3),夹砂灰褐色,通高12.8厘米、口径12厘米,是一种体量较小的高领袋足。从形制来看,它的领部稍微向外倾斜,领上半部向外倾斜较甚,双耳外侧没有纹饰,三个袋足的横断面接近圆形,圆锥状足尖向外撇,袋足上部贴塑圆钮状的小泥饼。领上部和袋足上部的绳纹被大范围地抹掉,这是高领袋足鬲在型式发展演变的最晚阶段出现的显著特征。
所获荣誉
宝鸡石鼓山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获得2011~2015年度中国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研究价值
石鼓山墓地的发掘,丰富了宝鸡地区商周封邑的分布区域,更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族群关系和家族文化史的发展等提供了新资料。
石鼓山墓地的发掘,是陕西乃至中国商周考古的一个大发现,其成果在推进西周、特别是商末周初阶段考古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石鼓山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石鼓山墓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咀头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石鼓山墓地,距离约4.5千米,用时约11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6 10:5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