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顺义,男,汉族,1949年11月生,河北沙河人,
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学校。1968年9月工作,原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现任空政文工团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并担任总政艺术系列高级评审委员、中国作协及音协会员、音乐文学会理事与全国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其代表作包括《说句心里话》《一二三四歌》《兵哥哥》及《军人道德组歌》(共8首)等多首歌曲,屡获“五个一工程”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1970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干事,
空军政治部歌舞团创作室专业作家,一级编剧。
1970年,石顺义穿上了军装,8年的
部队生活是在地地道道的农村度过,乡亲们对
子弟兵的那份深情让他终生难忘——房东大伯一家宁愿吃
高粱,用节省下来的小麦磨成白面给战士们包饺子。生病时,一位大妈像慈母一样守候在他身旁,还杀了家里正在下蛋的
老母鸡给他熬汤喝……当兵的经历,使他认识了“中国的脊梁”“长城的根基”,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最真实的情感。
石顺义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集《
太阳的手》《石顺义歌词选》等及歌词1000余首,小说、散文、歌剧剧本30余篇(部)。
石顺义的文学生涯始于写诗,可他后来慢慢地感觉到,自己的诗很难引起战士情感上的共鸣,越是自命不凡的得意之作和战士的实际生活离得越远。于是,他转入歌词创作。他说,他的歌词是用诗心去吻合音乐,用真情去拥抱生活。著有歌词集《太阳的手》《石顺义歌词选》等及歌词1000余首,小说、散文、歌剧剧本30余篇(部)。
一首《
父老乡亲》让石顺义引为骄傲,同时也折射出他人生足迹。石顺义说:当年,是乡亲们用那份无私的爱养育了我们,在构思《
父老乡亲》歌词的过程中,每当想到这些,他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王锡仁看到这首歌词后赞叹不已,这位以写歌剧《红珊瑚》而闻名乐坛的老作曲家,为歌词中所蕴含的那种深厚的乡土情怀所感动,一种强烈的感情共鸣使他们二人的词曲融合在一起。因为有爱才有情,因为有情才有歌。石顺义的歌词体现出浓浓的兵味,流露出对战士的一片情怀。在军营里,尽管很多官兵对他不熟悉,也叫不上他的名字,可谁都能唱出他的几首歌:《
说句心里话》《
一二三四歌》《
兵哥哥》《
想家的时候》《让军旗告诉国旗》《
我的士兵兄弟》《
白发亲娘》……正如已故作曲家
士心所言:石顺义笔下所流露出的是“心里话”“真情话”,它表达了广大
指战员朴素而崇高的内心世界。
石顺义很欣赏作家
陈建功的一句话:“写小说不能装孙子。”这话乍听起来有点俗,但却多少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歌词创作要依生活行文,靠感情造句,否则,凭玩弄
语言游戏、搭文字积木,靠几招花拳绣腿以掩饰生活的贫乏,最终是不可取的。一首歌能否唱响,要看音乐;能不能跨越时代长久流传,关键在于歌词是否有“根”。石顺义的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盖缘于他深深地扎根在军营这块“雄性”土壤上。只有熔炼
军人情感于胸,取军人的气概之精华,才能写出无愧于军队、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说句心里话》获
总政90年代战士最喜爱的军旅歌曲
特别奖、《父老乡亲》获建国以来优秀歌曲奖及改革开放20年优秀歌曲奖、《
一二三四歌》获总政90年代战士最喜爱军旅歌曲特别奖及第三届
解放军文艺奖、《黄河源头》获
罗马尼亚举办的国际金鹿杯优秀歌曲作品奖第一名、《人民战士的母亲》获国务院
文化部优秀歌曲创作奖、《
兵哥哥》获1996年总政作品一等奖、《
白发亲娘》获1995年
中央电视台优秀歌曲评选特等奖,《
军队节奏》获国务院文化部第七届
音乐作品奖,歌剧剧本《爱与火的四重奏》获
中国歌剧研究会优秀作品创作奖,共有50余首歌词获全国全军或国际性大奖。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确实如此。石顺义的作品以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真切感人而著称。而他的人品和他的作品一样。在他身上找不到当今“
腕儿”们盛气凌人的那种孤傲,在他口中听不到如今“大家”们自命不凡的张扬。他书房中挂着一副对联:凌霄羽毛原无力,落地金石自有声。这大概就是他用来修身的
座右铭。老一辈词作家
乔羽对石顺义也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他气质正,笔锋正,如果能顺势发展下去,则不仅能在军旅歌词中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而且在中国歌词之林中他将会成长为一株高大的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