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邦智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石邦智(1919年9月12日-2006年9月26日),湖南花垣人。又名石老保,苗族,老红军。1933年7月投身革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八至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至三届委员,全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人物生平
石邦智同志1919年9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花垣县茶洞镇茶园坪村一个贫困的苗族农民家庭。从六岁开始放牛、割草、砍柴、挖野菜。1933年7月为反抗恶霸势力的欺压,在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投身革命,跟随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开展轰轰烈烈的武装革命和湘鄂边界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了著名的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历经湘鄂西根据地的龙山招头寨、永顺桃子溪、桑植陈家河、湖北宣恩沙刀沟、板栗园阻击战和十万坪大捷等大小战斗,多次受到嘉奖。
1935年11月,石邦智同志随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历任战士、通讯员和军直宣传队队员。长征途中,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在红二、六军团长征先锋团参加了湘西攻势、突破沅水、新化扩红、芷江龙溪口战斗,随部队开辟黔、大、毕革命根据地,越乌蒙山,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云南宣威、甘肃微县、罗家堡、娘娘坝等大小战斗四十多次,两次负伤,多次荣立战功。经过长征的洗礼,石邦智同志于1936年12月在陕西富坪县草城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石邦智同志在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三营担任营部通讯员、八连战士、营部专职副书记、书记,三五九旅教导营学员,七一七团三营九连副排长、排长。参加了河北阜平县王快镇、山西雁门关口、平社、宁武等大小战斗五十多次。在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和大练兵中,被誉为"劳动模范"和"贺龙神枪手",其事迹曾被编成文艺节目在部队广为宣传。
抗战胜利后,石邦智同志随部队转战东北。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辽沈、平津等著名战役,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长、正副营长、侦察股长。参加了山西孟县明保、河北埠坪、东北四平火烧岭、长春机场、黑山、湖北宜昌、四川两河口等战斗,从东北打到华南,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全国解放初期,他率部回到湘西,历任花垣县县大队大队长、湖南省军区独立二十二团副团长、二十三团团长,负责湘西部分地区清剿土匪工作,为根除湘西百年匪患、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浴血奋战,扎实工作。石邦智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4月,石邦智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参加筹备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的工作。至1977年7月,先后担任湘西苗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湘西苗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州党委书记、州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在湘西工作的25年中,他始终把对家乡各民族的感情和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忠诚统一起来,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胸怀全局,心系人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因地制宜,发展生产,集聚民智,珍惜民力,爱护民财,呕心沥血为湘西谋发展,全心全意为湘西人民谋福祉。在自治州党政主要领导岗位上,他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强各民族团结,积极开展民主建政,争取中央正式确认土家为单一少数民族,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他始终以湘西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湘西各族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大力兴修水利、公路、铁路,开展植树造林,恢复、改造、兴办工矿企业,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民族经济、着力推进湘西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向前发展。为把自治州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民族自治地方、殚精竭虑,足迹遍布湘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与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高度重视湘西地区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选拔民族干部。石邦智同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湘西作出重大贡献,为湘西的大开放、大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7年7月,石邦智同志从湘西自治州调省里工作,先后任湖南省革委会农村办副主任、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省民委主任,湖南省五届、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并兼任省五届、六届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在省农办和省革委会担任领导期间、他紧跟中央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全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带头学习、照彻宪法和法律,带头依法办事,同常委会组成人员一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致力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建设、积极推进全省人大工作创新。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在工作中自觉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难法规。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他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组织指导制订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关于加强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管理的决议》等地方性法规,开创了湖南省民族立法工作新局面。石邦智同志为湖南省的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3年,石邦智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1996年11月,中央批准石邦智同志离休。但他仍然关心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关心人大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关心机关各项建设和干部职工成长进步。他一直兼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贵州湖南苗学会名誉会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关心下一代协会名誉主任、顾问。
石邦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
人物逝世
2006年9月26日19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湖南省五届、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的老红军石邦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88岁。
石邦智同志逝世后,温家宝、朱镕基、肖克、廖汉生、毛致用、华国锋等发来唁电、唁函并送了花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中央国家机关和兄弟省市的领导分别发来唁电、唁函,并送了花圈。
主要事迹
1919年9月12日,石邦智出生在茶峒镇一个叫茶园坪的寨子里。湘西山区的“雷公田”十旱九不收,石邦智全家六口人生活在两间茅屋里,靠山坡上不足三分的两丘田、一年150斤的稻谷艰难度日。若是遇上灾荒,全家人只能靠吃野菜和“神仙土”充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时候,石邦智没穿过新衣、鞋子,没吃过一顿饱饭。他六岁开始放牛、割草、砍柴、挖野菜,成为家里半个劳力;九岁就到大户人家做苦工,干的尽是挖土、插秧、收割的重活;大冬天要上山砍柴烧炭,农忙时要走几十里山路到周边集镇打短工……
“柴禾当棉袄,蕨根当粮草,松膏当灯照,赤脚当鞋跑”。童年的苦难让石邦智及早地经受了生活的重压和磨炼,养成了不屈、奋斗、实干的性格;更让他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旧社会穷人饱受官匪地霸压迫剥削的黑暗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斗争反抗的火种。
1933年正月,石邦智到茶峒街上去卖柴,听到镇上人都在议论“贺胡子”两把菜刀抢盐局,跟着“朱毛”闹革命,眼下正带着一支红军在湘鄂边打白匪……这些传闻,让石邦智朦朦胧胧感觉到红军队伍与从小看到的官兵不一样。
7月的一天,石邦智上山放牛,一不小心,牛吃了权势人家几十蔸麦子,对方上门借口赔偿实则勒索,见石邦智家中赤贫赔不出,又扬言报官抓人。是夜,为避灾祸,石邦智告别泪水涟涟的母亲,跟着父亲离开茶峒,于第二天中午逃到毗邻的龙山县里耶镇投友。
没多久,贺龙带着红三军来到了里耶。石邦智看到这支队伍纪律严明,不筹饷,不派捐,不要百姓办招待;不拉壮丁,请人带路、雇船渡河还给工钱……又听红军宣传员在唱“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都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他下定决心要去当红军。
报名台前,扩红队看到石邦智年纪太小,不肯收。石邦智就跟在队伍后面走,一连走了几天几夜。红军田班长见他意志坚定,又是有家不能回的苦孩子,就收下了石邦智。他担心当红军会连累家人,就改姓换名为“田老宝”,声称“家住贵州松桃田家寨”。
自此,这个年仅14岁的苗家少年正式成为一名红军小战士。
参加红军第一天,石邦智领到了一身干净的衣服、一把马刀和两枚土制手榴弹。他对田班长说:“班长,给我也发支枪吧,到时候好打敌人。”班长一边教他使用手榴弹,一边幽默地说:“枪是有的。只是,到时候,你要跟我到敌人手上去拿。”
转眼到了1934年3月,红三军由永顺进至龙山茨岩塘。敌周燮卿旅伙同龙山师兴周、刘紫梁两个保安团共8000余人,尾随红军到达距茨岩塘30里的红岩溪。为砍掉“尾巴”,扭转被动局面,贺龙、关向应等研究决定诱敌至石家垭进行伏击。
一听战斗要打响了,石邦智和战士们都来了劲。3月13日清晨,红九师冒雨夜行赶到石家垭,石邦智和所在连队埋伏于坡顶山垭口上。中午时分,敌人钻进了“口袋”,红军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
第一次参加战斗,石邦智紧张又兴奋,几次操起马刀站起身来,都被班长按下去。见敌人阵脚已乱,伤亡惨重,红军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一起向山下冲去,石邦智提着马刀快速跟了上去,制服一个敌人,缴获一把步枪。
石邦智以一把马刀赢得了战斗生涯的第一次胜利,也赢得了做梦都想有的那支步枪。
在红二、六军团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期间,石邦智,这个当年的红小鬼,先后参加了十万坪伏击战等大小战斗数十次,成为了所在五十一团的战斗主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斗智斗勇的战斗中,这个苗族战士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传奇。
今天,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内珍藏着一门山炮,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红军长征奇迹的重要见证物被陈列。这门山炮,就是1935年4月的永顺县桃子溪战斗中缴获的两门山炮之一,是石邦智和红小鬼们冒着大雨,连滚带爬地把这两门山炮从桃子溪战斗现场抬回红军军部的,红军首长们大大表扬了石邦智等小战士。这门山炮在后来的反“围剿”等重要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35年11月,湘西山区阴雨连绵,寒气逼人。国民党30万大军合围“剿杀”,根据地一天天缩小,形势一天天严峻起来。红二、六军团开始集结桑植刘家坪,进行整训整编,准备战略转移。这时,石邦智当上了连队指导员何家产的专职通讯员。
突围远征的消息传出后,一大批湘鄂川黔边区出生的战士想到要离开故土和父老乡亲,依依难舍,甚至抱头痛哭。年仅16岁的石邦智,自离家后再没回过家乡,十分思念家人,想在出发前回家一趟。何家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消了他的念头。想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茶峒,想到家中父母弟妹的期盼,看到当地百姓妻送夫、母送子来参军的动人场面,石邦智决心跟随红军长征,争取早日胜利回到家乡。
1936年12月6日,石邦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8年的战斗生涯中,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湘西剿匪,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团长,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前后三次负伤,荣立大小战功17次,荣获八一勋章和解放勋章。
1952年4月,石邦智转业到回到湘西工作。在湘西的25年里,他担任过第一届州长、州委书记等职。他怀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感恩之情,怀着一位湘西儿子对故土的深情,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搞建设,治贫穷;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两袖清风,为湘西人民谋福祉、谋发展,深得湘西各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1977年7月调省里工作,曾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96年11月离休。2006年9月26日19时30分,在长沙逝世,享年88岁。石邦智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战争年代,萧克等热情称赞他“战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和平年代,廖汉生评价他:“石邦智戎马一生,从东北一直打到华南,立下了赫赫战功。石邦智同志不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下来以后,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贫苦苗民的儿子,始终不忘红军战士的光荣传统,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苗族老将军陈靖题诗赠给石邦智:“三湘武陵乱云纷,国家危难灾重深。立志参加长征去,我们都是苗娃兵。”
人物评价
石邦智同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他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14岁参加红军,从土地革命战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到枪林弹雨的解放战争,再到崇山峻岭的湘西剿匪,经历18年血与火的战争洗礼,历经大小战斗150多次,前后3次负伤,建立大小战功17次,曾获八一勋章和解放勋章。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坚持党性原则,严守党的纪律,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坚持民主集中制,始终与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忍辱负重,对林彪、"“四人帮”"伙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淡泊名利,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心胸豁达,襟怀坦白,作风民主,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注重与各民族干部团结合作共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注重关心培养干部,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子女。他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始终保持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的革命情操和高风亮节。石邦智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高尚品德、革命情操、优良作风和为党为人民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大家心中。(花垣县人民政府 评)
参考资料
石邦智:“草鞋州长”的红星岁月.湘西自治州广播电视台官方公号《湘西融媒》.2021-06-07
石邦智同志生平.花垣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0: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