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豆兰属
兰科下的一属
石豆兰属是单子叶植物纲兰科最大的属,有2000余种,中国有约98种 原产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具匍匐根状茎和圆形假鳞茎,多数种的假鳞茎顶端有一枚单叶花萼色彩鲜艳,较花瓣大。
主要特征
附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鳞茎。假鳞茎紧靠,聚生或疏离,形状、大小变化甚大,具1个节间。叶通常1枚,少有2-3枚,顶生于假鳞茎,无假鳞茎的直接从根状茎上发出;叶片肉质或革质,先端稍凹或锐尖、圆钝,基部无柄或具柄。
花葶侧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从根状茎的节上抽出,比叶长或短,具单花或多朵至许多花组成为总状或近伞状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侧萼片远比中萼片长,全缘或边缘具齿、毛或其他附属物;侧萼片离生或下侧边缘彼此粘合,或由于其基部扭转而使上下侧边缘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贴生于蕊柱足两侧而形成囊状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缘或边缘具齿、毛等附属物;唇瓣肉质,比花瓣小,向外下弯,基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或不动的关节;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扩展,向上伸延为形状多样的蕊柱齿;花药俯倾,2室或由于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团蜡质,4个成2对,无附属物。
分布情况
石豆兰属有2000余种,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洋洲也有。中国有98种和3变种,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1700-2000米的常绿阔叶林的林缘岩石上。
下级分类
疏茎石豆兰 Bulbophyllum formosanum (Rolfe) Seidenf.
台东石豆兰 Bulbophyllum taitungianum
无假鳞茎组 Sect. Aphanobulbon Schltr.
单叶卷瓣兰组 Sect. Cirrhopetalum (Lindl.) Rchb. f.
短序组 Sect. Desmosanthes (Bl.) J. J. Smith
飘带组 Sect. Epicrianthes (Bl.) Benth. et Hook. f.
球花组 Sect. Globiceps Schltr.
小花组 Sect. Micromonanthe Schltr.
球茎组 Sect. Monilibulbus J. J. Smith
双叶石豆兰组 Sect. Pleiophyllus J. J. Smith
隐序组 Sect. Polyblepharon Schltr.
长序组 Sect. Racemosae Benth. et Hook. f.
大花组 Sect. Sestochilos (Breda) Benth. et Hook. f.
双叶卷瓣兰组 Sect. Tripudianthes Seidenf.
代表植物
大叶卷瓣兰Bulbophyllumamplifolium (Rolfe) Balak. et Chowdhury
根状茎匍匐,粗6-10毫米,密被膜质鞘。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疏生,彼此相距约10厘米,卵状长圆柱形,长5-8厘米,中部粗达1.5厘米,干后黄色,表面光滑带光泽,顶生1枚叶,基部常被鞘腐烂后的残存纤维。叶大,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8 (-) 10-21厘米,中部宽达8.5厘米,先端钝,基部近圆形,具长4-7厘米的柄。花葶1-2个,从假鳞茎基部抽出,直立,长15-30厘米,伞形花序具4-8朵花;花序柄粗3-4毫米,疏生3-5枚紧抱的筒状鞘;花苞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稍凹的,长8-1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1.5-2厘米;花大,淡黄褐色;中萼片近圆形,凹的,长、宽约1厘米,具5条脉,边缘近先端处稍具细齿,先端具1条弯曲的刚毛;刚毛长约8毫米,先端膨大呈棒状,密被细乳突;侧萼片披针形,长4.5-5.5厘米,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基部上方扭转而两侧萼片的上下侧边缘除在先端分离外,分别彼此粘合;花瓣卵状三角形,长4毫米,基部宽3毫米,具1条脉,边缘篦齿状,先端具与中萼片相同的刚毛;唇瓣肉质,卵状长圆形,长约6毫米,向外下弯,先端钝,基部近心形;蕊柱长约3毫米;蕊柱足长4毫米,其分离部分长3毫米;蕊柱齿镰刀状,大而宽扁,高出药帽之上,长约5毫米,先端具短尖,药帽前缘先端具齿。花期10-11月。
主要价值
本属植物的一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有些植物可以作为观赏植物供人们观赏。
参考资料
石豆兰属.植物智.
Bulbophyllum Thouars.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大叶卷瓣兰.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1 18:54
目录
概述
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