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性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
山东省胶菜河谷以西,小清河以南及运河以东的交接洼地以及河南省的南阳盆地地区,面积有776.5万亩,占该土类面积的13.58%。
形态特征
砂姜黑土土体深厚,剖面自上而下有耕作层、亚耕层、残留黑土层、氧化还原过渡层及砂姜土层。上部50或80厘米土体以暗灰黄,橄榄棕色为主,并有20-40厘米不等厚的棕黑色残留黑土层;心土层呈橄榄棕色为主,有较多黄棕色锈斑或铁锰斑、灰斑,其下为橄榄棕色砂姜土层,夹有少量锈斑,铁锰斑等新生体。由于微地形的起伏或上部土层遭侵蚀,残留黑土层出现部位及其厚度不一,砂姜土层出。
理化性质
本亚类与砂姜黑土亚类的主要区别是,全剖面有强烈的石灰反应,pH8-8.5,表土层游离碳酸钙的含量达20-160克每千克,砂姜土层达120-360克每千克。本亚类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区或黄土地区,其石灰性主要受富含重碳酸钙水质的影响,或成土母质本身强石灰性所致。石灰性砂姜黑土的区域性差异表现在河谷地的质地稍轻,为砂质粘壤:壤质粘土,含细砂粒量高;在滨湖洼地的为粉砂质粘土、粘土,细砂粒含量低,而粉砂粒及粘粒含量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砂姜黑土亚类,但在黑土层以下又明显降低。土壤无机磷中的钙磷和闭蓄态磷含量很高,而土壤中游离铁,活性铁、结晶铁含最则较低,均与土体中富含石灰有关。
利用与改良
(一)低产因素 砂姜黑土在60年代以前大部分属于低产土壤,其低产因素可概括为:
农田基本建设差,农业生产管理不善以及生态条件不良;水灾(明涝与暗渍)和旱灾(春旱、秋旱和冬旱)危害频繁;土壤用养失调,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氮,并缺少锌、硼、钼等微量元素;土壤质地过粘,结构不良和胀缩系数大等。
(二)生产潜力 砂姜黑土具有很大生产潜力,主要是,
(1)区域地势平坦,土体深厚,砂姜层位低,耕地面积大且分布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机械化耕作,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规模优势。
(2)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也较多,有利于发展一年两熟制。
(3)地下水位浅,水源丰富,水质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4)中低产土壤面积大(占80%以上),宜于发展多种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和
经济作物(花生、大蒜、芝麻、棉花等),增产潜力大。
(5)综合治理投资少,但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6)交通较为方便,靠近开放城市,在开发后,大量农副产品就地运销。
(三)治理和开发 砂姜黑土的低产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用紧密结合,同时要开发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效益。其主要开发与治理途径为:
(1)排灌结合,旱涝兼治,开发地下水资源,发展旱作补充灌溉。
(2)调整
粮食作物和
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做到合理轮作换茬。
(3)大量元素肥料与
微量元素肥料结合,科学施肥,争取均衡增产。
(4)农牧结合经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新腐殖质,抑制土壤的胀缩性。根据水源和地势条件,适当发展水稻种植。砂姜黑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均需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砂姜黑土的特性及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计划和采用适宜的措施。所谓“因时制宜”,就是要考虑各地的砂姜黑土目前所处在的不同治理阶段,分别制定适当的计划和采用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