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沟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沟寺位于
乐都县县城东偏南9公里处,距
西宁60 公里,在姜湾村南峡谷中,沟谷名“石沟”,故名石沟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历史上前后维修两次。
石沟寺初建与重建时都有一些神话传说,明万历年间初建时,据说有一牧羊人每天闻石壁中有人大呼“我要出来!我要出来!”牧羊人惊,回家述其状,主人告诉说“可答应”。次日至沟口复闻是音,牧羊人答应说:“你出来”。于是山崩地裂,飞沙走石,尘土蔽空。牧羊人大恐。急呼:“不要出来!不要出来!”霎时崩停声静,尘雾顿消,再看长沟,一石手伸出壁外。自此,附近村民每遇水旱灾害,吉凶祸福都到此处求卜。
石沟寺在历史上前后维修两次,第一次维修在乾隆甲午年间(1774年),第二次维修在民国21年(1932年)。据传,石沟寺原有韦陀殿、菩萨殿、百子宫、药王殿,还有初入山门的歇马殿。在
文化大革命中殿宇被毁,石手被砸,因佛像幸存,古迹犹在。因此,姜湾村及附近村民集资于1981年开始第三次重建殿宇。至2000年建成了山门、百子宫、药王殿、观音菩萨殿、韦院殿、三清殿、钟亭、道士院、三星阙牌坊等。并进行了各殿宇的彩绘和塑像。至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香客蜂拥而至,香火十分旺盛。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即“端午节”举行盛大的“青海花儿”表演,届时,商家云集,人来人往,场面十分热闹。
石沟寺位于县城东偏南9公里处,在今洪水乡西7公里的姜湾村南峡谷中,出村上南山坡,循小径向西南山行三里许即至。该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历史上曾修葺3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木石剥落,里人倡议首次葺复;同治年间,兵荒马乱,寺内无人管理,墙垣坍塌,殿宇颓废。民国二十一年(1932),里人姜永乾(曾任守备都司兼甘肃靖远协镇之职)动员乡里父老子弟重修,经6年落成,复其原貌。该寺原有韦陀殿、百子宫、药玉宫、观音菩萨殿及初入山门的歇马殿等。殿字建于嶙峋山腰之间,数丈壁面之上,各殿以
阶石相通,登临其境,如履绝壁,仰望晴空天如一线,俯视崖底石悬百丈。寺后,嵯峨悬崖掩隐殿阁,翠岫列峰远锁云烟,境险寺壮,气势雄伟。1958年后,寺院拆毁大半,近年由附近群众修复菩萨殿,韦陀护法殿等20余间,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属佛教寺院,却不见有关汉藏文史籍,今之建筑佛像皆为汉式。据调查,解放前后,曾有一藏传佛教僧人住持,每年四月初八日有浴佛活动,故亦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