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丽,1964年5月28日出生于
河南西峡,新发病毒研究专家,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广州实验室研究员。荣获法国棕榈教育骑士荣誉勋章、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4年5月28日,石正丽出生于河南西峡。自小就对自然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思考,常常向老师提问题,尤其对自然和生物“情 有独钟”。
学习经历
1982年,石正丽毕业于西峡县高级中学(现
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1983年9月—1987年7月,石正丽就读于
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石正丽就读于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
1996年10月—2000年5月,石正丽就读于法国
蒙彼利埃第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年7月—1993年6月,石正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在水生动物病毒学科组从事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鉴定、检测和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993年7月—1998年6月,石正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8年7月—2000年9月,石正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年10月,石正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分子病毒研究室主任;同年10月—2006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
2003年,SARS暴发,石正丽将科研工作从水生病毒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转向了新发病毒病原学研究。
2006年2月—5月,石正丽在
澳大利亚动物健康研究室做高级访问学者;9月—10月,在法国
里昂P4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2007年1月起,石正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7月,石正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1月,石正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
2014年起,石正丽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免疫与微生物学)。
2019年,石正丽当选为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12月,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最主要的骨干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控的科技攻关中,并担任
湖北省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组长。
2023年8月,石正丽入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分属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石正丽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分子流行病学、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病毒的起源和进化、病毒的检测技术、病毒跨种感染机理、动物源新发病毒的病原学和蝙蝠抗病毒机制等。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①、分离和鉴定2019肺炎的病原为一株新型
冠状病毒(COVID-19 virus),该病毒利用SARS病毒的同源受体ACE2入侵细胞,与中菊头蝠来源的一株冠状病毒为96.2%核苷酸相似;②、鉴定一株造成2016—2017仔猪腹泻的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③、证明
菊头蝠是SARS冠状病毒自然宿主;④、发现多种蝙蝠新病毒,包括
丝状病毒、
副粘病毒、
腺病毒等病毒科的成员等。
2013年10月31日,石正丽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
2017年,石正丽领衔的研究团队针对新发传染病防控领域的重大需求,全面、系统地开展了中国
蝙蝠携带病毒的
分子流行病学、新病毒发现与鉴定、跨种感染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贡献包括证实蝙蝠是SARS样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分离到与SARS冠状病毒高度同源的蝙蝠
SARS样冠状病毒,为SARS的蝙蝠起源提供了多个重要证据;发现中国蝙蝠感染
尼帕病毒和
埃博拉病毒这两类烈性病毒相关病毒的血清学证据;在蝙蝠中发现、鉴定了腺病毒、圆环病毒等大量遗传多样的新病毒,进一步证实蝙蝠是多种病毒的自然宿主。该项目为SARS等蝙蝠来源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有关蝙蝠病毒的生态分布、遗传多样性与进化规律的新知识,取得了引领性的原创科研成果。截至2017年12月,该项目发表于Nature、Science、Emerg Infect Dis、J Virol等杂志的8篇代表性论文被Nature、Science、Lancet等SCI他引940次。
2020年1月23日,石正丽领导的研究小组报道了2019-nCoV的序列与蝙蝠病毒有96.2%的相似性,与导致严重
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的冠状病毒有79.5%的相似性。研究团队强调的蝙蝠冠状病毒序列称为RaTG13,与2019-nCoV的差异接近1100个
核苷酸;同年2月3日,团队在
Nature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认为蝙蝠才是最有可能的携带2019-nCoV病毒的
野生动物,该研究主要基于3个证据:1.该研究用的是临床病人的第一手临床样本做的测序,发现nCoV-2019病毒与SARSr-CoV有79.5%的序列相似性;2.该研究用自己的数据做了进化树分析发现应该还是蝙蝠来源的:在整个基因组水平上,nCoV-2019与蝙蝠冠状病毒的同源性为96%;3.该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nCoV-2019利用的是ACE2分子,与SARS-CoV使用相同的受体ACE2进入细胞。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关nCoV-2019的第一份详细报告,nCoV-2019是造成中国中部
武汉市持续性急性呼吸道综合症流行的病因;同年5月21日,同杨兴娄共同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开发了SARS-CoV-2 hACE2转基因小鼠(在C3B6小鼠中为HFH4-hACE2)感染模型。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中,石正丽带领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病毒核酸检测、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病毒分离和培养、血清学鉴定和动物感染实验,用全链条证据证实引起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为一株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1月12日,石正丽团队代表武汉病毒所,与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科院一起,率先向
世界卫生组织提交基因组序列,实现全球共享,取得了科技抗疫工作的突破,为新冠病毒科学研究、
疫苗开发、药物筛选等奠定了基础。在病毒分离培养成功后,立即组织协调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研制灭活疫苗,该疫苗作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灭活疫苗,于2021年2月获批附条件上市。同时,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对康复者血浆进行了中和抗体效价评价,为按程序开展临床应用奠定基础。还联合
珠海丽珠试剂股份公司研制胶体金IgM/IgG试纸条,该试纸条已获国家
药监局批准使用。疫情期间,带领团队为所外20多个研究组提供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组织病理分析、抗病毒药物和抗体测试以及相关技术和试剂。
2024年10月30日,石正丽团队同病毒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严欢教授团队,联合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及
华盛顿大学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提出了“人工设计病毒受体”的病毒研究新思路,通过与严欢团队合作,CVR感染模型成功实现了HKU5等冠状病毒的分离培养。通过为一些受体未明且缺乏感染模型的病毒设计人工受体,有望在不依赖天然受体的条件下构建易感细胞模型,进一步助力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科研项目
2011年起,石正丽研究团队对云南省一处洞穴的
菊头蝠种群开展了SARS冠状病毒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SARS冠状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都可以在这个
SARS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中找到。
2019年1月8日,石正丽牵头完成的、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中国蝙蝠携带重要病毒研究”项目。
截至2021年2月,石正丽已主持和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各类科学研究项目55项。
人才培养
2010年9月,石正丽在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生入学典礼上给新生们提出了几点建议:“研究生的学习需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吸收领先的学术知识,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科研工作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是从基础知识的实践过程逐步转变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同学们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追求创新。”
石正丽讲授的课程有《
分子病毒学》《高级微生物学》《病毒病与监控》等。
2015年度,石正丽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葛行义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16年度,博士研究生曾磊平获得
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谭兵获得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2017年度,博士研究生曾磊平获得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二等奖;博士研究生谢家政获得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和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刘美琴获得教育部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蒋人地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21年度,硕士研究生谢诗哲获得教育部
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郭华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博士研究生陈颖获得
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二等奖。
学术论著
截至2021年2月,石正丽已在《自然(
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等中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论文被他引6000多次,单篇他引次数4000余次,合编专著6部。其主要学术论文有《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用ELISA检测人血清中茶毛虫核型
多角体病毒》《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某些生化特性的研究》《中国对虾一种球状病毒的分离提纯及其核酸蛋白特性的研究》《中国
对虾两种球状病毒的免疫检测》《两种病毒侵染中国对虾后细胞超微病理学变化与免疫标记》《应用光镜和电镜对病虾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的观察与分析》《中国对虾
杆状病毒基因克隆及探针制备与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用简并寡核苷酸探针筛选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DNA多聚酶基因片段》《原位杂交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在虾体内感染过程》《养虾水体环境因子变化与对虾病毒病之间的关系》《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同源性比较的研究》等。
学术讲座
学术交流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事件
驳斥叛逃谣言
2020年5月20日,石正丽发布微信朋友圈,否认所谓“叛逃”谣言。“亲爱的朋友,我和家人一切安好!不管有多困难,都不会出现‘叛逃’谣言中说的情况。我们没有做错什么,我们心中有对科学坚定的信念。一定会有云开日出的那一天。”记者随即经相关渠道确认,该朋友圈确为石正丽本人所发。
恶意诽谤事件
2021年6月14日,石正丽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驳斥美方一些人炒作新冠病毒是由武汉实验室泄漏的。一针见血地表示,病毒溯源问题很明显已经被西方政治化。发出的质问铿锵有力:一个人如何能为没有证据的事情提供证据?世界为何要持续向一个无辜的科学家泼脏水?同年8月,美国《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报道,巴里克掌握的“反向遗传技术”不仅能依据冠状病毒的基因片段培育出活生生的病毒,还可以改造
病毒基因,创造出新的
冠状病毒。巴里克教授为此还申请了专利,并于2007年获得批准,专利代号为US7279327B2。一直被西方媒体污名化的石正丽只是应巴里克请求,提供了她所收集的
冠状病毒样本,而对病毒进行改造的过程是在巴里克所在的北卡大学实验室进行的。
人物评价
石正丽坚持10余年开展蝙蝠病毒病原生物学研究,在蝙蝠携带重要病毒发现与鉴定、蝙蝠源新发病毒的跨种感染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为中国传染病防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日报》 评)
石正丽在多年的科学研究中,始终坚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脚踏实地、深耕细作,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从不退缩、顽强拼搏; 她以其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坚持用杰出的科研成果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以实际行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做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评)
石正丽在中法新发传染病防控合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法国政府 评)
石正丽是一位学术思想活跃、治学严谨,具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并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
中国科学院 评)
石正丽以其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她坚持用杰出的科研成果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以实际行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做科技报国的践行者和示范者。 (武汉病毒所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