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参
人参品种
柱参,全称石柱子参,是由野山参经人工栽培选育而来,模拟野生条件,对土壤、气候栽培技术要求极严,不施肥,不用药,生长极缓慢,出圃年限为15-20年。
特点介绍
芦长、体灵、皮老纹深、须长须清、须有珍珠疙瘩,体形千姿百态,其药用效果与营养价值均大大高于其它园参,与野山参作用相近,为高级保健佳品,高档馈赠礼品。
柱参历史
柱参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独产于辽宁石柱子村山上,不仅外形酷似野山参,而且药用价值也近似野山参。外行人难以辨认,就连内行人也常常看走眼。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有山东七翁到辽东鸭绿江畔的深山老林里采挖野山参,在一处发现大量的生长年久、品质顶级的野山参。他们将成品野山参带走,把幼参与参籽就地栽种,并在此地立一石柱旁栽一榆树,作为日后寻找的标记。此后人们便不断到这里采参,并安家落户,逐渐摸索出一套独有的栽培方式,遂发展成最接近野山参的独有人参品种,这就是柱参,也称石柱参。现今老榆树树干与石柱已紧密融合为一体,成为柱参悠久历史的见证。
据《宽甸县志》记载的长寿老人阮公,生于乾隆廿五年(1760年),经历两朝七帝五总统,活了一百六十四岁,生前就居住在石柱子村附近,民间流传喜食柱参养生。
历史记载
·宽甸县志记载柱参自清朝顺治十三年(1664年)奏请开垦,是清政府人参栽培开禁的首个试点。
· 现存石柱子村的清朝光绪年间(1892年)“奭公德政”碑,是柱参种植历史实证,并说明了当时柱参的重要地位。
· 民国初期,在当时东北最大的人参市场—营口,柱参享有“柱参不到不开行”的市场标杆地位地位。
·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至1978年,柱参种植遭到破坏,最低时仅存200帘,几近灭绝。
·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柱参传人王奎荣的带领下,高品质的柱参种植产业获得新生,并销往国内外市场。
王清泉
生生元公司高级顾问、柱参种植专家、柱参传人王清泉,生于柱参种植世家,自幼随父王奎荣种植柱参,其种植的柱参参园被政府确定为“柱参示范基地”。
柱参传说
(1)会长高的石柱子:据石柱子村70多岁的村民王淑荣说,她爷爷13岁时,就从山东来到这里,开始了种植石柱参的生涯。而她印象最深的是那根石柱子,小时候只有1米多高,“它不断在往上长。”而且,石柱子顶端是一个略微凹陷的平面,上面总有一湾水,“我总在这儿玩,用手把水抹干净后,过一会儿再来看,那上面还是有水。”“文革”期间,石柱子被砸后,那上面的水才不见了。至于石柱子“长高”的原因,村民们分析是其下部与老榆树树根相连,随着榆树的生长而不断露出地面。
(2)老榆树是“守护神”:缠绕在老榆树上的红布条很多,有的已经很旧了颜色都退掉了,有的是才绑上不久。这老榆树上的布条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老榆树本身已经是当地村民心目中的“守护神”,很有灵气,谁也动不得,否则是要遭到惩罚的。而村民家中有了烦心事儿或者生孩子的喜事,都会很崇敬地用红布或红线绑在树上祈福。
(3)“人参娃娃”:传说在很多年前,当地请民间艺人来演皮影戏,舞台就设在老榆树下面。戏刚上演不久,村民们发现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不但一样高,而且都穿着红衣服——这两张陌生的面孔谁都不认识,绝不是当地村民家的孩子,也不见有大人陪伴,村民们很纳闷。 第二天,在老榆树对面鹰嘴砬子下面的水泡里,村民便发现两朵红色的人参花倒映在水中。于是,便有村民攀上悬崖寻找,可就是找不到人参。后来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来到这里,从村民口中知道这个故事后,便有日本兵爬上鹰嘴砬子的悬崖上去寻找,结果摔死了3人也没有找到,但从那以后,水泡中人参花朵的倒影消失了,用村民的话说,“人参娃娃走了”。
(4)“东方人瑞”阮公::据《宽甸县志》记载,当地历史名人之一阮公,姓阮名国长,乾隆廿五年四月(1760年)生于山东蓬莱,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27日,阮国长寿终,享年164岁,历经两朝七帝五总统。阮公牙齿曾“三落三出”,头发也是“三白三黑”,于74岁、130岁和140岁由白变黑。民国十二年阮公163岁时奉天省省长王永江考核验证其高龄后赠养老金3000银元。据当地老人讲,在其童年时就见阮爷爷在村里居住,模样没什么太大变化。阮公殁后遗赠2600元银元在当地修建学校,至今仍存。阮公养生之道,多人深得其益,而传说阮老人喜用柱参养生,根据其饮食习惯流传下来“柱参炖鸡”和“柱参泡酒”也成为当地人招待客人的养生美味。
栽参林地
栽参林地一般选择山地的南北坡向,生长有麻栋、栓皮栋、柞树、刺槐、臭椿、架树等杂木林地,要求土壤湿润而排水良好的黄沙土或黑油沙土为好,表土有5-10厘米厚腐殖质层,含砂I迁在30%以上。pH在5.5-6.5的微酸性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8 13:01
目录
概述
特点介绍
柱参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