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的石筑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驰名中外的洛阳石桥、崇武石城墙以及石室、石坊等石结构建筑和雕刻技艺,成了惠安石文化的一块块丰碑。以花岗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而成的民居构成了沿海居民住宅的特殊风貌,这些独具一格的石构建筑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并不多见。石匠师对传统建筑的作用与影响,过去很少被重视,尤其在近20 年的乡土建筑研究中常被忽略。惠安乡土建筑中所表现出高超的石技艺与惠安石匠师密不可分。这种特有的石匠师专业体系使得匠师技艺得以传承,在惠安乡土建筑的营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使惠安石匠师在海内外取得了杰出成就。正是有了这些能工巧匠,惠安乡土建筑才表现出独特的石文化特色。
宋代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泉州一带兴建洛阳桥、安平桥等一系列的石建筑工程,惠安人成为工程的主要劳动力;明代初期,倭寇海盗活动猖獗,不断对我国沿海城镇进行骚拢,基于保卫海疆的防御战略需要,在福建沿海修建卫城、所城多座。其中,惠安崇武所城石城墙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 年)。据史料记载,修建桥梁、石塔以及所城、巡检司城、墩台、捍寨等军事设施的建筑活主要由惠安当地民户来承担 。在这两段建设时期造就了一大批工匠,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能工巧匠,惠安石匠师队伍也由此得以迅速的形成。大规模的建设对惠安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大多数石构建筑物使用了大量就地开采加工的石料,大量石料的使用提高了当地的石工技艺水平。其次,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惠安汇集了一批石匠,培养了一批石匠,其中也吸引了一些外地区石匠来此谋生,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同时,也把附近地区高水平的石技术引进惠安。
传统营建匠师大致上分为大木、小木、泥水、石作、雕刻、彩绘、剪粘等工别。对于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而言,一般以木作为主,泥水为辅,石作属于较次要的配套工别。虽然每种匠师因分工的不同,都有其各自的工作范围,但是大木匠师的角色最为重要。然而,在惠安石构建筑的营造中,石匠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既是
乡土建筑的设计者又是营造者。惠安石匠师由于专业程度的需要,其专业体系内部又有细致的分工,以便于配合协作,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根据营建组织结构的分工大致有四种,即:采石工、晟石工、打巧工、砌石工。采石工即是由矿区将山石开采的供应者,山石开采的工序分为“分离” 、“解体”2 种;晟石工的工作是将矿区开采来的石材精细修整至所需规格;打巧工是惠安当地对石雕工匠称呼,即在晟石工修整过的石料上做石雕刻;砌石工是从泥水工匠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从事石墙体的砌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