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珙,石屋清珙禅师(1272—1352)元代高僧,
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江苏
常熟人。
人物生平
清珙于至正十二年(1352 年)患疾,一天半夜与众人诀别。其弟子请示如何办理后事,他当即吟一偈,偈曰:“青山不著臭尸骸,死了仍须掘地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临终偈》)
历史评价
石屋清珙禅师作为
曹洞宗一代宗师,在中国禅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日本学者称其为“僧中之仙”,其师及庵禅师称他“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他的禅学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宏富,主要包括:心如境如的真如思想;佛心即凡心、退隐与清闲生道的隐逸思想;言语道断、知见无明的反智思想;为法忘躯、为众竭力的弘法利生思想等。清珙其力主知见沉实,弘曹洞的稳宛家风;在生活修道上,崇仰山林,成为一代佛门隐士;在诗歌创作上,颇有 建树,山居诗尤甚。
著作
著作有:《石屋清珙禅师山居诗》、《石屋清珙禅师语录》、《石屋珙禅师诗集》。另《古今禅藻集》录清珙诗作二十五首,《元诗选》和《宋元诗会》则各录三十三首与十二首。
轶事典故
清珙有弟子普愚太古,
高丽人。元至正七年(1347年)七月初,普愚太古禅师离
大都燕京(今北京)大观寺,至
湖州霞雾山,拜访清珙。普愚太古求法15天后于八月初一离开,带走了“蒙授正印,传衣法信”的袈裟禅杖。普愚归国后,受到
高丽王器重,尊为国师。常在
高丽王面前说起清珙大师德行,高丽王十分仰慕。清珙圆寂后,
高丽王上表朝廷,诏谥清珙为“佛慈慧照禅师”,并移文江浙,
净慈寺平山禅师前往天湖,取清珙大师的一半舍利,送往高丽,在高丽建塔供奉。此事在释元旭所撰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述。
诗歌欣赏
吾家住在
霅溪西,水满天湖月满溪。 未到尽惊山险峻,曾来方识路高低。 蜗涎素壁沾枯壳,虎过新蹄印雨泥。 闲闭柴门春昼永,青桐花发画胡啼。
—— 《天湖卜居》
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 尺璧易求千丈石,黄金难买一生闲。 雪消晓嶂闻寒瀑,叶落秋林见远山。 古柏烟消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
—— 《山居》
禅余高诵寒山偈,饭后浓煎谷雨茶。 尚有闲情无著处,携篮过岭采藤花。
—— 《山居》
相逢尽说世途难,自向庵中讨不安。 除却渊明赋归去,更无一个肯休 官 。
—— 《闲咏》
口体无厌宜 节俭,光阴有限莫贪求。 老僧不是闲忉怛,只要诸人放下休。
—— 《山中吟》
风樯来往寒
官塘,站马如飞日夜忙。 冐宠贪荣谋仕宦,贪生重利作经商。人间富贵一时乐,地狱辛酸万劫长。 古往今来无药治,如何不早去修行。 —— 《闲咏》
百岁光阴过隙驹,几人于此审思维? 已躬下事未明白,死生岸头真险巇。 衲定线行娇妇泪,饭香玉粒老农脂。 莫言施受无因果,因在果成终有时。 —— 《山中吟》
逐是挨排过了休,明朝何必预先忧。 死生老病难期约,富贵功名不久留。 湖上朱门萦蔓草,涧边游径变荒丘。 所言皆是目前事,只是无人肯转头。 —— 《山中吟》
卧
云深处不朝天,只在重岩野水边。 竹榻梦回窗有月,砂锅粥熟灶无烟。 万缘歇尽非 他遣,一性圆明本自然。 湛若虚空常不动,任他沧海变桑田。 —— 《闲咏》
百年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静处消。 绿水光中山影转,红炉焰上雪花飘。
—— 《山中吟》
著意求真真转远,凝心断妄妄犹多。 道人一种平怀处,月在青天影在波。
—— 《山中吟》
临机切莫避刀枪,拚死和他战一场。 打得赵州关子破,大千无处不皈降。
—— 《山中吟》
扶杖出松林,闲行上翠岑。 鹤群冲鹘散,树影落溪沉。 野果棘难采,药苗香易寻。澹烟斜日暮,红日半岩阴。 —— 《山中吟》
晴明无事登霞峰,伸眉望极开心胸。 太湖万顷白潋滟,洞庭两点清蒙茸。 初疑仙子始绾角,碧纱帽子参差笼。 又疑天女来献花,玉盘捧出双芙蓉。 明知此境俱幻妄,对此悠然心未终。 徘徊不忍便归去,夕阳又转山头松。 —— 《登霞雾山》
道人缘虑尽,触目是心光。 何处碧桃谢,满溪流水香。 草深蛇性悦,日暖蝶心狂。 曾见樵翁说,云边霅书房。 —— 《山中吟》
茅屋青山绿水边,往来年久自相便。数株红白桃李树,一片青黄菜麦田。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收看云眠。人生无出清闲好,得到清闲岂偶然。 —— 《山中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