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紫薇(学名:Lagerstroemia indica 'Pink Velour')是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紫薇的栽培品种。茎干丛生,树冠展开。单叶、互生、近革质、椭圆形或宽长圆形,叶小,暗绿色,秋季落叶前橙红色。花两性,整齐组成圆锥花序顶生,花瓣6枚,蒴果,卵球形或宽椭圆形,种子顶端具翅。
形态特征
落叶阔叶
灌木,株高150厘米左右,茎干丛生,
树冠展开。单叶、互生、近革质、椭圆形或宽长圆形,叶小,暗绿色,秋季落叶前橙红色,先端短尖或钝,有时微凹,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柄较短,
托叶锥形,极小而早落。
花两性,整齐组成
圆锥花序顶生,
花梗在小苞片着生处有关节,
花萼陀螺形或半球形,花瓣6枚,
蒴果,木质,卵球形或宽椭圆形,种子顶端具翅。
产地生境
原产日本,中国引进栽培。喜全光照条件,耐旱,稍能耐阴;喜肥,较耐脊薄,畏涝,适合于中性土壤。
生长习性
矮紫薇在中国杭州地区的物候期:1-3月和11-12月为落叶期,4月上、中旬萌发新梢,5-6月枝干速生期,6月中旬新枝达到半木质化程度,7-8月二度抽梢,9月中旬二度新枝达到半木质化程度,7月上旬始花,8月盛花期,9月下旬结实,11-12月果实成熟,由绿色转成褐色,花期7-9月,果熟期11-12月。
繁殖方法
播种育苗
播种方法:中国北方地区一般3-5月在温室播种。
出苗前的管理:出苗前温度保持在20-25℃,光照强烈时,加强通风,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0℃;膜内湿度保持在90%,要经常查看地膜,如水珠较少时,打开塑料膜喷水;当69%的种子长出子叶时,进行第二次覆土,厚度约半厘米;当两片子叶完全长出时,把塑料膜打开,并将塑料膜铺到苗盘下,以免苗根扎入土壤中给移苗造成困难;出苗后每周喷一次杀菌剂(如1:1000比例稀释的
多菌灵),以防病害的发生。
移苗:当真叶长到5-6片时,将苗移到8厘米的营养钵中;钵内营养土为沙土∶黄土∶草炭=2:4:1,再加入少量充分腐熟的细碎鸡粪(1/30);移苗时,先在营养钵中加入1/3-1/2的营养土,把苗放在其中扶正,苗的四周填满营养土,然后轻轻按压,防止苗在浇水时倒伏,深度应与原地迹等高,切不可过深;上钵以后立即浇透水,如面积大,浇水以后第二天应注意补水,缓苗期间,晴天喷水,以后逐渐减少浇水的次数,让苗见湿见干。
扦插育苗
扦插方法:选取健壮的当年生半木质化的花后枝,剪成8-10厘米(二节)长的插条,将下边一半处的叶子剪掉,上边保留4-6片叶,花和果实去掉,下边剪口在节下0.5厘米处斜剪,上剪口平剪;选取河沙、蛭石、珍珠岩、粉煤灰等作基质,处于方便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多选择干净的粗沙作基质;将插条基部用生根粉处理,如果扦插技术过关,不用生根粉处理,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成活率;插深度达插条的1/2处为宜;扦插后要遮阴70-90%,保持叶面湿度,成活率一般为60-70%,如果用全光照叶雾扦插床,成活率可达98%。
移栽:当插条根系长4-5厘米时移到营养钵中,移植前一定要做好控水锻炼,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栽培技术
当矮紫薇在营养钵中生长1-2月后,就要移栽定植;做彩色地被时以株行距40厘米×40厘米的密度为宜,在园林绿地中孤植、丛植时按设计要求控制密度,盆栽时每盆定植株数根据栽培期、上市期、技术水平、预订株型来决定;移栽初期遮阴7-10天,每隔7-10天喷1次叶面肥,喷3次以后,施尿素一次;经常松土、除草;在生长过程中可以适当摘心,以扩大冠幅,达到株型丰满,尽早覆盖地面的目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修剪成平铺型、球型、伞型、开心型、大树型等,越冬前可以做1次重修剪,以利越冬,要及时去掉残花枝、残果实,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二次开花。另外,要保证充足的肥水;越冬时,浇足冻水,重度修剪,植株基部培土或覆盖防寒,冬后及时去掉防寒物,浇足春水,并补剪一次。
主要价值
矮紫薇属于花灌木,其高度处于绿篱和草坪之间,是绿地中比较缺乏的一个层次,尤其是在这一层中夏季花少,它可以参与组成色带、色块,在草坪上单独布置成各种纹样,与1-2年生的草花、宿根花卉组成各种美丽的花径,也可以作为下层花灌木配置在小乔木和乔木的林缘,在绿地中散植造景,作盆花观赏,生长快的种类适合养成大球,点植于山石中,或点植于草坪上,若与常绿的龙柏球、黄杨球等配植,效果也佳,还可以做组合盆栽和盆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