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褐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普通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贫苦人、劳作装、
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裤)。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
唐
司马贞 《索隐》:“裋,一音竖。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
竖褐。”;
《捂裆书·甲午年腊月记》:“
巨子曰:‘窃以为:短褐者,裋褐也。短,音术。’宗师曰:‘待我考之。’”
《
墨子·公输》:子
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
文轩,邻有
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
窃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