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鹪鹛
画眉科鹪鹛属鸟类
短尾鹪鹛(学名:Napothera brevicaudata)是画眉科、鹪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上体灰橄榄褐色具黑色鳞状斑,尾短、暗红褐色,翅上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具一点状白色尖端,在翅上形成两列白色小斑点。颏、喉灰白色具暗色纵纹,胸、腹暗棕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虹膜红色或桂红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而沾灰,脚和趾灰褐色。
形态特征
上体灰橄榄褐色,头顶和背各羽中部较灰,外缘暗棕,最外缘黑色,在头顶和背形成明显的鳞状斑。腰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尾短、暗红褐色,两翅橄榄褐色,翅上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具小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成行排列的白色斑点。眼先、短的眉纹、眼下面和耳覆羽概为深灰色,耳覆羽缀有棕色。颏、喉灰白色具暗褐色纵纹,胸和腹暗棕色或皮黄褐色,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较暗、呈暗褐色。
虹膜红色或桂红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而沾灰,脚和趾灰褐色。
近种区别
相似种灰岩鹪鹛(Napothera crispifrons)体型较大,尾亦较长,翅无白色小斑点,胸、腹亦不为暗棕色。区别相当明显,野外不难鉴别。
栖息环境
短尾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灌丛中,尤以溪流附近和多岩石的常绿阔叶林较常见。
生活习性
习性: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偶尔也成小群。性胆怯而机警,不易被发现。善于在满被苔藓的岩石上疾速奔驰,非不得已时,一般不起飞,每次飞行也不远,多由一个树丛飞向邻近的另一树丛。性隐蔽,藏于岩石间。奔跑迅速,姿势似老鼠
叫声:多变的尖厉哨音如pew-ii或pewii-uu,重音在第二声。也作下降的哀叫声piu。告警时发出沙哑叽喳声带轻柔的尖声。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繁殖地)、越南、柬埔寨和马来半岛。
中国:布于云南西部盈江、西盟、怒江流域和南部新平、绿春以及广西西部和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陡峻山边岩岩上。巢多置于林下岩石边地上或树脚下,甚隐蔽,呈深杯状或半球形。巢主要由枯草叶、草茎、根和苔藓等构成,内垫枯草叶和树叶,结构较为粗糙、松散。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被有稀疏的红色或淡粉红紫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3毫米×16.0毫米。
亚种分化
在中国分布的两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广西亚种上体褐色较深暗,大覆羽和飞羽末端均具显著的白色斑点;滇西亚种上体褐色较浅淡,大覆羽末端微具白点,飞羽仅最内侧一枚具白点。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Napothera brevicaudata.orientalbirdimages.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0 19: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