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螺旋是知识创新所呈现的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本属于个人的知识变为员工的知识的过程,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显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工具进行加工、整理、总结,变为另一种更加容易获取的显性知识,员工学习显性知识后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从而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知识螺旋随着个体知识的组织化而不断增大。知识起始于个体,通过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增多,使个人知识在组织范围内拓展,并使之具体化,进而转化为组织内的知识网络体系的一部分。
目的
从既有知识〈Platform Knowledge〉追求目标知识(Target Knowledge);减缓知识落差或跨越
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
理论根据
1.内隐知识和
外显知识互动的规模随着知识本体层次的上升而扩大;
2.组织知识的创造即是一种螺旋过程,由个人的层次开始,逐渐上升并扩大互动范围;
3.在某些部分适度重叠,以创造共同的认知基础,以简化内隐知识的交流---冗余(Redundancy)。
过程
知识转换的过程: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社会化→外化→ …
动员个人的内隐知识,经过外化成外显知识;
经结合成另一种外显知识;
再将之内化成内隐知识,以成为既定的观念与工作习惯;
最后透过相互观察与模仿学习,将内隐知识社会化。
创新过程
产品创新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产生一个想法需要知识的交流,而想法最终成为创新的知识则需要充分应用个人组织、内部外部的知识,可以说,它和知识螺旋有着密切的关系
1.产生一个想法需要知识社会化过程
2.开发一项发明需要知识外在化过程
3.实现一个创新需要知识结合化过程
4.激发一种冲动需要知识内隐化过程
运作
就
知识管理的目的而言,为了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也意味着要有效地扩大组织与个人的知识范围。Nonaka所提出的知识螺旋的原理,正说明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经由几种活动的运作与循环,有效地扩大了个人与组织的知识范围。其运作的模式可以下图1做一简单的表示:
简单地说,知识螺旋的运作,在于下列四股力量的持续性的进行,让四种知识得以有效的交互移转与创造。
1.社会化(Socialization)
人与人间的知识分享,内隐知识和内隐知识的交流
2.外部化(Externalization)
透过有意义的交谈,具体表达内隐知识,将内隐知识转变成外显知识
3.结合(Combination)
将具体化的外显知识和现有知识结合,扩大知识的基础
4.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学习新知识,将外显知识变成员工自己的内隐知识
经由上述四种力量循环性的运作,将可有效地移转个人的知识到组织之中,并扩大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基础,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操作手法
了解上述的原理之后,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推动人员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务的过程中有效地促发四种力量的运作。就实作的角度来看,为了方便操作与推广,我 们可以将知识螺旋的运作视为知识累积与知识分享两大过程的运作。经过这两大过程相对应的方法,将可有效地在个人内隐知识、个人外显知识、企业内隐知识、企业外显知识中做知识的移转与创造。
如下表中所示,每一个方格中所叙述的方式,均为个人、企业知识移转的手法之一。比如说,就右下角这半边的方式来看,藉由著述的方式,可以将个人内隐知识转为个人外显知识。利用团队共识的运作,可以将个人内隐知识转换为企业的内隐知识。右下角这半边的方法大致都可归类为「知识累积」的相关手法。同样的,左上角这半边的方式,则可视为促进组织知识分享的相关手法。藉由表中各种手法的交互安排、运作,将可有效地协助企业扩大自身的知识基础,并保留对
企业竞争力影响甚大的核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