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鸲(学名:Erithacus rubecula),别名知更鸟,是鹟科欧亚鸲属小型鸟类。体重14-25克,雄鸟体长12.2-16.0厘米,雌性体长13.6-15.5厘米。身形圆润,眼睛明亮,嘴短健,腿细弱。成鸟头冠部和整个上体羽毛为橄榄棕色,脸部、喉部以及胸脯为橙红色,下体表其他部位为灰白色。翅膀和尾羽颜色为暗褐色。爪褐色。两性相似,不同的亚种形态颜色上有些不同。
动物学史
命名
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首次描述命名欧亚鸲。学名Erithacus rubecula,其属名Erithacus源于古希腊文,指旧大陆鸫属,种名rubecula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红色的胸脯”。英文名“Robin”意思也是“红色的胸脯”。这种鸟类晨夜鸣叫的生活习性,与古时报更相似,因此又叫“知更鸟”。
分类史
长期以来,欧亚鸲的分类关系争议颇多,2006年中国学者潘巧娃等认为欧亚鸲属于鸫亚科的第二支系。2017年,《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发布,欧亚鸲由鸫科更新为鹟科支系。2022年世界鸟类数据库更新了知更鸟的分类概念,知更鸟特指指名亚种E. r. rubecula。
形态特征
欧亚鸲是小型鸟类,大小与麻雀相似。体重14-25克,雄鸟体长12.2-16.0厘米,雌性体长13.6-15.5厘米。眼睛明亮圆润,虹膜深褐色,眼圈细微近白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喙为黑色,上喙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知磁信息,通过地球磁场定位,从而维持它们的迁徙路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颜色为褐色。大小量度如下:
两性羽色相似。成鸟身形圆润,头冠部和整个上体羽毛为橄榄褐色。脸部、喉部以及胸部为橙色或橙锈色,橙色部分与下胸交界的外缘有淡蓝灰色的条纹。飞羽暗褐色,翅上大覆羽尖端有赭色斑点。其余下体白色,尤以腹中部较白,两胁缀有褐色。尾羽颜色最深,为暗褐色。
幼鸟上体暗褐色,有红褐色纵纹,下体黄赭色,羽缘缀有暗色。两胁灰色,腹白色。不同的亚种形态颜色上有些不同。
分布范围
欧亚鸲主要分布于欧洲(挪威、瑞典、英国等)、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等)、西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北部等)。在中国,欧亚鸲分布于新疆、北京、青海、内蒙古、山西(山西省2025年首次发现)等地。
栖息环境
欧亚鸲主要为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和灌丛下活动。栖息地海拔通常为1000-2000米,很少会栖息在更高的地方。欧亚鸲栖息环境的选择与迁徙习性有关,在繁殖期,大多数雄性候鸟会栖息在林地,大多数雄性留鸟则栖息在花园和城镇公园;冬季栖息地选择与个体的性别、年龄以及大小有关,雌鸟、幼鸟以及体型较小的个体通常栖息在大灌木丛,雄鸟则栖息在丛林。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欧亚鸲部分种群为留鸟,例如分布于英国、爱尔兰、德国到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地区的种群。部分种群为候鸟,例如分布在挪威和瑞典南部、西伯利亚、捷克与乌克兰种群,候鸟通常在八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迁徙至温暖的南方过冬,例如俄罗斯种群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离开繁殖区,北欧种群通常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迁徙。欧亚鸲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沿着西南方向,途经法国、葡萄牙迁徙至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另一条沿着东南方向,从爱尔兰、英国南部迁徙摩洛哥和欧洲东南部。欧亚鸲的迁徙距离很短,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它们的迁徙距离,如果过冬条件恶劣,它们会迁徙至更远的地方。多数雄鸟会留在居住地过冬,由于从属效应,更多的雌鸟会在冬季迁徙。候鸟一般在二月底至五月间陆续返回繁殖栖息地。
觅食行为
欧亚鸲为杂食性动物,以昆虫及其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水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人类喂食的鸟食也是它们的食物,例如在北欧,欧亚鸲经常在鸟食台上摄食面包。它们的觅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空旷或部分空旷地区的灌木、树枝等栖息,飞至地面捕捉猎物,然后返回相同或相似的栖息地;另一种觅食行为在寒冷天气下较为常见,在有遮蔽的植被中跳跃捕食。
攻击/防御行为
欧亚鸲善跳跃和在地面奔跑,善于隐蔽和躲藏,遇人会立刻降落到地面,弯曲腿,将身体降低,尾微向上举。在非繁殖季节,它们一年通常只守护一片领地。多数雄鸟在冬季守护领地,在繁殖季节扩张领地。繁育期间,如果有猎食者靠近幼鸟,欧亚鸲会发出警报声。
交流行为
欧亚鸲的声音清脆悠扬,它们常在凌晨天未亮时就开始鸣叫。它们的叫声很多样,例如在攻击时会发出刺耳的嘶嘶声;被入侵时的警报声是尖锐、重复且不规则的嘀嗒声;夜间迁徙时会发出轻轻的咝咝声;求偶时的叫声会变的较为明亮。
欧亚鸲的鸣叫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的叫声较秋冬更悠长低沉。雄鸟整年鸣叫,繁殖期间尤善鸣唱;而大部分雌鸟除春季外其余季节都会鸣叫。
领地行为
欧亚鸲领地意识较强,雌鸟雄鸟都会守卫领地。当领地被入侵时,它们会鼓起胸脯对着入侵者鸣叫以示警告,之后对入侵者进行攻击。
社群行为
欧亚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即使是在冬天迁徙时,它们也是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期才会成对活动。
生长繁育
繁育与筑巢
欧亚鸲的繁育期通常为每年4-7月,因地区而异,例如英国一般在4月初至6月中旬;欧洲中部为4月底至7月下旬,摩洛哥5月至7月,阿尔及利亚4月至5月;分布区北部的欧亚鸲一年繁育一次,其他地方一年繁育两次,很少会一年繁育三次。
欧亚鸲主要营巢于地上植被茂密处、岩缝、树缝或树洞中,巢穴位置通常较低,不超过5米,欧亚鸲非常喜欢筑巢在常春藤覆盖的墙壁和树干,用苔藓、草、树叶和树枝筑巢,内衬细草和毛发,放置在厚重的树叶垫上。巢的大小为外径9厘米×10.5厘米,内径7厘米×7厘米,高5厘米。
育雏与生长
欧亚鸲窝卵数4-7枚,卵呈紫色或黄白色,有小的锈黄色或红褐色斑点,卵大小为19-24毫米×14.4-19.5毫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育工作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12-21天,多数约14天。育雏工作由雌鸟和雄鸟共同承担,幼鸟孵化后,雄鸟至少喂养雌鸟和幼鸟2-3天。
雏鸟期10-18天,一般约13天。长羽后16-24天独立,性成熟时间为一年,寿命可达8年。
亚种分化
欧亚鸲一共有8个亚种,详细见下表: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欧亚鸲没有受到全球威胁。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种群预计稳定,估1980年至2013年,欧洲鸟类普查委员会(European Bird Census Council)监测到欧亚鸲欧洲的种群数量总体在增加,但1999年至2014年,地中海区域的欧亚鸲种群数量在下降。2015年,种群数量预计有1.30亿-2.01亿只成鸟。2018年,种群规模预计趋于增长。
保护级别
2018年,欧亚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相关文化
欧亚鸲与圣诞节关系密切,在圣诞卡和纪念邮票上常可以看到其身影。它还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在绘画艺术方面,欧亚鸲常被画家、作家们当做描绘的素材,例如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的作品。
20世纪60年代,欧亚鸲被选为英国的非官方国鸟。2015年,在鸟类观察家大卫·林多(David Lindo)组织的英国国鸟公投活动中,欧亚鸲以34%的票成功当选英国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