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唐怀古
唐代杜甫诗作
《瞿唐怀古》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总括瞿塘峡的奇险,境界阔大;颔联描写峡谷之奇险,江水之源远,生动形象;颈联描写瞿塘峡削成之势,夔州空曲之处;尾联赞美了疏凿之功、陶钧之力。这首诗上二联写景,下二联怀古,高浑雄奇,想象奇妙,语言精炼。
作品原文
瞿唐①怀古
西南万壑注②,勍敌两崖开③。
地与山根裂④,江从月窟来⑤。
削成当白帝⑥,空曲隐阳台⑦。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⑧。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瞿唐:亦作“瞿塘”“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全长八公里。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②壑(hè):沟壑。
③勍(qíng)敌:强敌。
④山根:山麓。
⑤月窟(kū):比喻极西之地。梁简文帝萧纲《大法颂》:“西瑜月窟,东渐扶桑。”
⑥白帝:指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
⑦空曲:空山曲阿。阳台:巫山神女所居之地。
⑧陶钧:制陶器所用的旋盘,比喻大自然造物者。
白话译文
由西南面来的数不清支流的江水,一齐注入了瞿塘峡。江岸两侧悬崖对峙。
大地从山根处裂开,形成峡中的河谷,大江从遥远的地方奔流而来。
刀削似的绝壁对着白帝城,幽深的群峰中隐藏着神女居住的阳台。
大禹凿通江河,疏导洪水的功劳虽大,可更了不起的是大自然的威力。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期入蜀的杜甫,先后在成都、梓州寓居五、六年之久,此后即携家东下,途经云安时,因病滞留半年。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夏初移居夔州,这首诗应是杜甫初到夔州时所作。当时的夔州在今奉节县东,与白帝城相接连,位于瞿塘峡口附近。杜甫来到这里,览胜怀古而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开头只用了一句“千崖万壑注”,就写尽了长江丰富的源头。诗人就长江沿途单在四川境内就接纳了大凌河、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水系,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江,直奔三峡而来的壮丽景象,基本上一跃而过。第二句“勍敌两岸开”,已大笔写瞿塘峡的形势。万壑”下有“注”字,则其为水不言自明,联系题中“瞿唐”及下句中“两崖”,则“注”为注入长江,亦不言自明。“两崖开”,意味着原为一山而开裂成两崖。两崖对峙,努如两军对垒,相持不下。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一词得力,全句皆活。
颔联两句分承首联两句,系上下句交错分承:“地与山根裂”紧承前联下句,使得“两崖开”顿增声势,地裂则下陷为河床;“山根”附着于地,与地同时而裂。“地与山根裂”,两岸峭壁千仞,从山根就开始裂;“江从月窟来”,写涛天白浪卷进幽暗的峡谷时,银光一片,无疑是从月窟中来,想象奇妙,不露痕迹。
颈联是向上望远处看开始写古迹。两崖陡峭如“削成”,“空曲隐阳台”,“空”言其空寂。阳台是巫山神女和楚于幽会欢乐的地方,虽说云遮雾障看不见,但肯定在那远方空旷的山坳里。这是轻灵的写,着力不多,韵味不少。
尾联重点咏怀古迹。杜甫全推开瞿塘峡内的景物,把注意力引到曾经领着人民治水的大禹王和造物主身上了。相传三峡原来不是这般模样,前面阻挡着乱七八糟的山丘和乱石。弄得洪水横流,人民苦不堪言,是禹王领着他们扁担、簸箕疏凿开导,才把洪水引入三峡的。这样的功德,人民长远怀念他是理所应当的。但比起天地造物主的力量来,那就太渺小了。陶钧本是制陶的机械,比人力快多倍。而造物主造化钟神秀,不知不觉中就把三峡如此奇迹创造出来了。上句赞美夏禹“疏凿”之功,下句更称叹造物者“陶钧”之力,这意味着人功是在天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生产水平尚处于非常低下的上古时代,这个认识有一定的道理。
这首诗描写瞿塘峡雄伟壮观的景色。上四句写瞿塘峡两崖对峙,总摄西南万壑。下四句虽是怀古,然笔下有削成之势、空曲之处的描写,又有疏凿之功、陶钧之力的赞美,仍然有咏物状景的描摹抒写。杜甫写风景,寓人事,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名家点评
明代王嗣奭《杜臆》:怀古亦怀禹也,人但知“疏凿”之功,而不知其“陶钧”之力。末二句,即发明前章之意。按《总志》:白帝山,府治东五里,峡中视之,孤特甚峭。故以华山之削成者比之,阳台山在府治北,高百丈,令瞿塘隐于空曲中也。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瞿塘之景。下四,怀古之意。凿山本以通水,故山水并起。“山裂”,承“崖开”。“江来”,承“壑注”。黄注:三言峡之隘,四言源之长,五言壁之峭,六言崖之深,相传皆禹功所疏凿者。其实瞿塘天险,盖出于造化神力也。山附于地,山裂乃地势使然,必地与山以裂,而后江水得从此来。黄氏说“与”字,含下“陶钧”意,独有解会。高与白帝相当,空处藏隐阳台,以阳台配白帝,亦暗指神女。天然对仗。黄生曰:此诗奇险之句,亦若假凿于五丁者。又曰:“疏凿控三巴”,专归功于神禹也。“疏凿功虽美”,兼归功于造物也。盖题属怀古,不敢忘禹之迹,而险由天造,亦不可没天之工,结以咏叹出之,倍有神致。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上四造句皆缒深壑险而出。下虽怀古,实则皆状其深险也结联抑禹功而扬造物,非不足于禹,特震于其势而然耳。“地与”之“与”,黄生作“授与”意解,极有会。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漫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投奔唐肃宗,授左拾遗。收安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蜀,漂泊江南,病死在江湘途中。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情感沉都,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00:4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