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身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约3.3米,石旁大书“瞻鲁台”,俗称幡杆石。《诗经?鲁颂》诗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瞻鲁台是是孔子瞻望鲁国的地方。石上有1983年赵朴初题“造化钟神秀”、周而复题“烟横云倚”诸刻。石东北有平坦巨石临悬崖,称可止台,上有宋代政和年间题名。瞻鲁台三面陡峻,东北是鹰愁涧,深沟巨壑,人迹罕至。南侧是舍身崖,峭壁万仞,深不可测。旧时常有人为救治父母病灾,来泰山祈求神灵,在此跳崖以身相许。明万历年间
山东巡抚何起鸣在崖侧筑墙阻栏,并改“舍身崖”为“爱身崖”,劝诫人们要爱惜生命。
瞻鲁台,亦名爱身崖,位于日观峰南,原名舍身崖。瞻鲁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下临万丈深渊,立此下望,令人眩目。此处又称“
舍身崖”,因旧时常有人于此为父母求福而投崖舍身而得名。相传,旧时常有人为祛父母病灾,祈求神灵,跳崖献身。明万历初年,泰山巡抚何起鸣,在崖侧筑墙阻拦,更名爱身崖。清康熙年间,泰安州事张奇逢重修围墙,派更夫守护。1965年,泰安县政府在围墙南端开一圆门,并顺崖畔建凭眺石栏。瞻鲁台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约3.3米,石旁大书瞻鲁台三字,俗称幡杆石。相传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曾登此瞻鲁台,举目眺望家乡曲阜,竟然能看到洛阳白马寺前拴马石上的白马。瞻鲁台竖立的巨石上,有1983年
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造化钟神秀”四字、周而复题“烟横云倚”诸石刻。石东北有平坦巨石临悬崖而立,称:可止台,上有宋代政和年间题名。崖南壁半腰有石龛造像,内雕文殊骑狮,粗犷凝重,疑为北宋造像。左侧3米处有元代题刻两处。崖东南为神霄山,崖悬天半,又名吓人峰。南岩有影翠石,下为九龙峪。仙人桥在爱身崖西侧。两崖对峙,下临深涧,中有三石衔接抵撑而成桥状。桥南是望海石,巨石坦豁如鸟伏卧,石侧各有一小水槽,每逢雨后,水顺槽而流,如鸟之两翼。明人林古度书刻“双流翼注”,袁洪愈大书“望海”。望海石西南为遥观洞,俗称昭真库,高深幽旷。又南石壁陡峭,为蜕仙岩。又有王老石屋,相传古有王老在此学道得名。稍东为涤虑谷,水西南流,中有独秀峰,俗称石笋峰。
泰山的景点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缭乱。从山色的壮丽到建筑造型;从摩崖石刻到佛、道文化;从神话传说到历史的变革,可以说数不胜数。学者金口煜言说,泰山许多景点有多个传说,瞻鲁台也不例外。瞻鲁台在泰山极顶东南方。当地老百姓叫“舍身崖”。这儿的东南方80公里外是山东的曲阜,那是孔子的故乡鲁国之地。这是泰山极顶东南侧最险峻的地方。其台东侧是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人若坠落必死无疑。
相传,在明朝时候,山前白峪村有个叫徐德厚的在泰城开店,遇一对何姓父子投宿。何父住店多日,整日唉声叹气。德厚问他,方知何父曾为治老母之病,许诺来此舍身,却怕死后老母无人照顾,故要将子代父,却又不忍将儿子推下悬崖,又求德厚能代他舍子。
德厚答应了他,将其子带出藏匿,告诉何父其子已舍生。何父信以为真,遂祭奠而去。德厚抚养何子成人,考中状元。德厚安排父子相认,告之原委。父子相见,报头痛哭。此时祖母已去世,何子便安排生父和徐父在泰山共度晚年,两位老人相敬如宾,亲如兄弟。
旧时神话传说,在某村一位孝顺的儿媳妇,可怜老公公冬天被窝冰凉,就天天晚上在公公上坑前用身子为公公暖和被窝,然后再伺候公公入睡,她再回到自己的房间入睡。时间一长,引起了左邻右舍的非议,说这个儿媳妇乱伦。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待老公公百年之后,她攀爬到泰山极顶处的瞻鲁台(舍身崖)纵身跳了下去。待到几天后,人们将她的尸骨抬到家时,却发现她在自己家里活得好好的。由此好象证明,清白有德之人是会受到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保佑不死,长生不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