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理论学术语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是由日本学者赤木泰文在1983年提出的,旨在打破传统功率定义中以平均值为基础的局限性,适用于三相电路的实时功率计算。
理论简介
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首先于1983年由赤木泰文提出,此后该理论不断研究逐渐完善。系统最初提出了pq理论,即定义了瞬时有功功率p、瞬时无功功率q等瞬时功率量,其主要的一点不足就是未对有关的电流量进行定义。后人发展了这套理论,提出了瞬时有功电流ip、瞬时无功电流iq等瞬时量;以瞬时无功功率理论为基础,可以得出用于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谐波和无功电流实时检测方法,此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受到了极大关注。
缺点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只是给出了解决瞬时计算的初始思路,定义了相关参量及公式,给出了与传统功率理论间的比较,并证实其可行性,最后给出了相较更准确的ip-iq法来计算谐波(总的)。通过此法可以算出ip、iq瞬时有功和无功电流,进而算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以及基波分量和总的谐波分量。该方法物理概念明确,实施方便,因而成为目前电力有源滤波器采用的主要技术。但由于该技术是针对电力有源滤波器开发出来的,因此它仅需或仅能得到三相电路的总谐波电流含量,这对于电力系统中许多尚需检测出电网中任意次谐波电流的应用场合,例如在继电保护中,对三相中线接消弧线圈短路保护五次谐波电流的检测,目前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无法满足这些需要,这就需要一套能计算任意次谐波的理论,就是广义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22:43
目录
概述
理论简介
缺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