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一计: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相传,
唐太宗曾率军远征辽东。当大军到达海边时,太宗举目远眺,见沧海茫茫、一望无边,大军很难渡过去,不由得心急如焚。
大将
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来到海边一座五彩的营帐中歇息,并请文武百官一起陪同太宗饮酒作乐。一时间,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知不觉陷入了酣睡。他睡得正香,忽然听到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为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称为“瞒天过海”。
此计的关键在于“瞒”,若“瞒”成功,则胜券在握、万事亨通;若“瞒”失败,则事倍功半、弄巧成拙。 “瞒”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是隐迹潜踪,即把我方的踪迹隐藏起来,使对方无法判断我方行动的方向和位置,然后我方便可以自由灵活地行动;二是转移视听,即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着的不公开行动;三是示假隐真,即向对方显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掩护、隐蔽起来;四是阳奉阴违,即表面上服从对方以骗得信任,暗中另自行事来实现自己真正的意图。总而言之, “瞒”是“过海”的前提和手段,也是整个计策的核心和关键。如果对方向我方实施“瞒天过海”之计,我方也要从“瞒”字入手采取对策。俗话说:“若想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要善于抓住对方做事时露出的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发现对方的真实意图。当然,最好是把对方置于我方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下,及时发现对方的动向,特别是对方在策略行为方面的变化,然后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作出准确的判断。
“瞒天过海”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混淆皇帝的视听,瞒骗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引申意为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该成语一般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多含贬义。
明·
阮大铖《燕子笺·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
“瞒天过海”“一手遮天”都有“玩弄手法,欺骗别人”的意思。但不一样:“一手遮天”强调“倚仗权势,欺上瞒下”,只用于大权在握的人;“瞒天过海强调用欺骗手段,暗中活动,适用于各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