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药酸
宋代杂剧
《眼药酸》是宋代著名的杂剧。酸,论者往往认为它不是脚色行当,而是穷酸迂腐的秀才类型的人物。
简介
在我国古代绘画中,戏剧题材的作品却显得十分稀少。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无款宋人描绘南宋杂剧「眼药酸」、「打花鼓」等册页两幅。北宋济南城里商品云集一片繁荣,不过奸商也狠多,为此有人编了狠多有关打假的杂剧,比如“眼药酸广告”来讥讽卖假货的商人,一时大受百姓欢迎。
《眼药酸》内容
《眼药酸》册页画面内容是:两个穿戏装的演员,一人用手指著右眼,示意有眼病,另一人则背著布袋,袋上画著许多眼睛,手拿一瓶眼药酸,请有眼病的演员使用,这幅画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根据专家考据,《眼药酸》册页是为了宣传杂剧「眼药酸」而画的,由此可见纯粹的广告画在南宋时期即已成熟,比西方公认最早的印刷广告—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商威廉·凯克斯顿为宣传宗教内容的书籍而印制的广告,还早了几百年。
左方一人扮作眼科医生,头戴皂色奇特高帽和橙色汉服,前后挂满绘有眼睛的幌子,斜背的药袋面更有浓眉精眸的一只大眼。众多的眼睛幌子,显示了他江湖眼科郎中的身份,特别是他高冠前那颗似后世戏曲舞台英雄冠前的绒球一样的大眼球,尤为奇特。宋代各种行业服装式样都有一定规格,《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条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著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目色。”眼医在当时是专门职业,山西右玉宝宁寺元代水陆画中已有眼医形象,衣着也是长袍戴冠,挎绘有眼球的药袋。但冠不如绢画人物之高,而眼球尤其少而简,只起幌子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杂剧人物的服装来源于生活,却又大大不同于生活。从画面眼医脚穿红钩鞋,玉手纤纤看,似是女演员所扮,他伸出右手,食指直立,拇指朝前,对着面前患者的右眼,似招似诀;另一人物右肩负杖,腰间所插破扇上有草书“诨”字,其人当为副末色,为发乔之副净色。他头巾诨扎作冲天形状,身穿圆领青衫,衣角扎入腰带,白裤练鞋,袖捋至肘,有意露出手臂的“点青”,一副市井打扮。“点青”又名扎青,就是文身、刺花绣。所谓“锦体绣文”,是古老的吴越之民俗“祝发文身”的遗存,宋代成为流行习俗,多为市井游民所好,《水浒》描写的梁山好汉九曲纹龙史进,就是满身花绣。宋代甚至结为社团《武林旧事》卷三“社会”条中有“锦体社:花绣”。这种文身社团的成员,不少是武术、杂技艺术的业余爱好者,在迎神赛会时又是各种民俗舞蹈的表演者。右玉宝宁寺水陆画里就有一位上体刺满花绣的杂技表演者。《眼药酸》的“酸”字一般指秀才士子,咬文嚼墨而却不太懂世情的腐儒行径,这位眼医明显是位青年士子。他沿街兜售眼药时,碰上这位市民,指着他的眼睛说其有病,结果由于不识时务,反被那人打了一顿棍子,此中调笑舞弄,配上他衣饰上的种种装饰,可能颇有舞趣。
酸、孤、旦是宋“官本杂剧”的三个脚色名称。周密《武林旧事》著录的“官本杂剧段数”中,有一批剧目的剧名中含有酸、孤、旦等脚色名称,这批剧目是酸、孤、旦主演的剧目,可分别称之为酸本、孤本、旦本。“官本杂剧段数”共二百八十本。其中,孤本有《思乡早行孤》等二十一本,酸本有《眼药酸》等五本;旦本有《双卖旦》等四本,酸孤旦剧目共三十本。除此之外,剧名中未出现酸孤旦名称的剧目中,肯定还有一些酸孤旦主演的剧目。如不少剧目中有旦角出场:《列女降黄龙》、《三姐醉还醒》、《王宗道休妻》、《相如文君》、《三姐黄莺儿》等,亦可称旦本剧目。再如,官本杂剧中有《褴哮合房》,院本中有《合房酸》。如两者系同一剧目,则官本杂剧又多了一个酸本。如此看来,酸孤旦剧目在“官本杂剧”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酸、孤、旦这三门脚色已自成体系,用后世戏曲术语来说,已形成三个行当。这是显而易见的。在金元院本中亦复如此。陶宗仪《辍耕录》著录“诸杂大小院本”共189种,其中酸本19种,孤本12种,旦本8种,加上“和曲院本”中的《四酸逍遥乐》,“栓搐艳段”中的《三拖旦》,酸孤旦院本共39种。同官本杂剧一样,剧名中未出现酸、孤、旦等脚色名称的院本中,可能还有不少酸孤旦剧目。院本中酸孤旦剧目有所增多,甚至还有一本名为《酸孤旦》段数,显然需要酸、孤、旦三个角同时登场演出,这表明了酸、孤、旦这三门脚色在院本中地位有所增强。元人甚至把“酸孤旦”当作院本的代称。元代散曲家高安道的《噪淡行院》曲词云:“末泥引戏的真劳嗽,做不得古本酸孤旦”。可见院本中的酸、孤、旦三个脚色同样自成体系,具有行当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汤显祖在《庙记》中把酸、孤、旦与参鹘、未泥并列述之。酸、孤、旦三个行当的出现,是戏曲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宋绢画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周贻白《南宋杂剧的舞台人物》一文和廖奔的《宋元戏曲文物和民俗》一书对它们进行了专门的考证。这两幅画为散册,既无题识又无作者名。廖先生分别取名为《杂剧图》和《眼药酸图》。《眼药酸图》中有两个脚色,左一人冠帽、衣服、背袋和满身悬挂的葫芦上都绘有眼睛图形,显然是个眼科郎中在问诊。右一人长有胡须,市井打扮,其右手指着自己的眼睛,正在诉说病情,手执有一长条板状物,腰后插有一扇,扇上书有草体字一个,模糊不清。周先生判断是个“净”字,从而认为插扇者由副净扮演,江湖郎中则是由副末扮演的酸。而廖先生认为扇面草字为“诨”字,副末色打诨,插扇者为副未,江湖郎中由副净扮演。两者对角色看法不同,但都为此画描绘的是官本杂剧《眼药酸》。
参考资料
眼药酸.香港艺术珍藏协会.
宋杂剧中的舞蹈.中国网络文学联盟.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25 17:29
目录
概述
简介
《眼药酸》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