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动脉是
颈内动脉的
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孔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属于面部浅层的动脉。
眶上动脉栓塞的病例并不多见,主要发生于大面积的额头、颞部及眉弓填充术后。相对于鼻部注射,上述部位填充治疗的病例要少得多,且更适宜使用钝针注射,注射层次较深,多位于骨膜层上(眉弓注射多填充皮下),因此损伤眶上动脉的概率较低。栓塞主要发生于暴力操作引起的血管撕裂伤,产生局部血肿,并将玻尿酸挤压入血管。
若直接注射入血管,即刻可见有皮肤发白现象,然后出现局部的花斑样栓塞改变,症状与滑车上动脉栓塞类似,只是位置处于眉上正中,常伴有上睑肿胀,睁眼费力的现象,大多仅局限于单侧,双侧同时栓塞的情况极其罕见,注射者极野蛮地操作方可导致。理论上讲,眶上栓塞有导致失明的风险。
良好的皮瓣血供是皮瓣存活的前提条件。额部知名动脉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颞浅动脉额支,其位置、行程、口径及变异对皮瓣的设计类型至关重要。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颞浅动脉额支吻合支的意义在于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区返流轴形皮瓣,增大旋转的角度和灵活性,以扩大临床应用的范围。颞浅动脉额支与眶上动脉在额部眉外侧区域存在较粗大而位置恒定的吻合支或交通支。因此,在制作跨区返流轴型皮瓣时要注意保护该区域,以免损伤两大血管系统之间的吻合,影响皮瓣的成活。尤其是要注意对距额部正中线(4.6±0.5)cm与眶上缘连线上(2.5±0.5)cm附近区域的保护。以眶上动脉为蒂的跨区返流耳廓复合组织瓣为例,由于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吻支合位置恒定,吻合支外径粗,与眶上缘连线呈角比较小,形成皮瓣修复鼻缺损时皮瓣翻转较小(<150°),不易扭转,动脉血供丰富,组织瓣易成活,不失为修复鼻缺损等的较好方法,但同名静脉与动脉伴行关系不密切或不伴行,仅能依靠动脉周围的毛细血管,静脉回流受限,这就要求形成皮瓣时动脉蒂周围保留一定量的组织,以保证静脉回流。同时,形成皮瓣时应注意皮瓣的分离平面。在前额的内半侧颞浅动脉额支不越过额中线,在颞区,颞浅动脉位于颞浅筋膜深面的疏松组织层内,颞区的分离平面不能浅于颞深筋膜的浅层,否则可能损伤皮瓣或筋膜瓣的营养血管—颞浅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