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现量
因明学用语
真现量,因明学用语。三量之一。又称现量。指由感官对象(所量)接触所产生的知识。关于现量,印度各哲学派别的说法很不相同。正理、胜论以及数论、弥曼差派将现量分为无分别的和有分别的两种。文法学派和耆那教不承认无分别现量,以为一切现量都是有分别的。佛教则认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别现量是似现量,只有不加入思惟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纯粹感觉,才是真现量。《因明入正理论》云(大正32 ·12b)︰‘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真现量】
真现量的另一条件是︰必须是无迷乱的,也就是感觉器官不发生错乱。譬如患翳目者在视觉上发生错乱,或将旋转着的火光当作轮子等,就不能形成真现量。佛教逻辑家认为‘无迷乱’与‘无分别’是形成真现量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如果感官发生了迷乱,即使离开了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也不是真现量。反过来如果加入了名言、种类等思惟的分别活动,即使感官并不迷乱,仍然不能视为真现量。
因明用语。量,乃规矩绳墨准确刊定之义。因明论式中,凡构成知识之过程或知识之本身,皆称为量。现量,即指由五官能力直接觉知外界之现象者;此一觉知乃构成知识之最基础来源,例如吾人以眼而观见花卉之鲜美,由鼻而闻得花卉之芳香,由是,吾人之心识中已对花卉构成一既定之概念。然于现量中,并非全为颠仆不破之事实,若因内在原因(感官之失常)或外在原因(外境之错乱,如动摇、光线、距离等)则易导致五官觉知之偏误、似是而非之错觉,称为‘似现量’;反之,所觉知者不动不摇,符照前境,毫无差爽者,则称真现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07 12:2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