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自我
社会科学术语
真实自我意指个人在 日常生活中,能将 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价值观顺畅地表达、展现出来。在西方文化中,“真实做自己”(be true to your self)是相当重要的,Rogers(1951)即强调真实自我(authenticity)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true self)。Allport(1961)则认为个体均朝向统我(proprium)方向发展,但要达至统我,个体必须真实面对及悦纳自己所有正面及负面的部分。
简介
对真实自我(authenticity)进行最有系统探讨的学者应是Michael Kernis(2003)。他认为每个人所具有真实自我的程度都不尽相同,而真实自我意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价值观顺畅地表达、展现出来。Goldman和Kernis(2001)便尝试以此概念为主轴编制真实量表(authenticity inventory),其中共包含了:真实察觉(awareness),客观处理(unbiased processing),行动(action)及关系取向(relational orientation)等四种成分。Kernis(2003)认为真实自我中所涵盖的“察觉”意指个体能察觉自己的动机、感受、欲望,包含优点和弱点,接受自己拥有多种面向。而“客观处理”则指个体能客观地处理自我相关的正面及负面讯息,不否认、不夸大、或忽略内在的感受,而能坦然接受这些评价讯息。真实自我中所谓的“行动”则指的是个体形之于外的行动及行为所彰显的是自己本身的信念、价值观和需求,而不受到外在酬赏或惩罚所影响。这部分所强调的是一个具有真实自我的个体其行为表现与心里所想是表里合一的,并不会受到他人或是环境要求而更改。Kernis也提出“关系取向”的部分,认为个体应能在亲近的朋友或伴侣面前表现出真实自我,不论是好或坏的一面,在亲密关系中能自我揭露和彼此信任。
随后Goldman和Kernis(2001)为了检验真实自我的四个成份与真实自我此一构念的关系为何,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CFA),而在二阶层模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所有参数也都达到显著。这结果显示真实自我是具有阶层性的结构,整体的真实自我是借由四个独立但是彼此相关的成分来展现,四个成分皆是真实自我的潜在构念。亦即真实自我的构念是较为广泛的、高层次的抽象构念,共包含了四个真实自我的成分。
后来又有Wood等人(2008)尝试探讨真实自我,并发展真实自我量表(AuthenticityScale),他们则尝试以三种因素来建构真实自我,分别为自我疏离(self—alienation),真实生活(authenticliving),及接受外界影响(acceptingexternalinfluence)。“自我疏离”意指个体对其本身感到陌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本质。“真实生活”则代表个体认为自己本身在各种情境都能依照自己本身的信念及价值观来行事。“接受外界影响”则意指个体接受他人想法并觉得应该要符合他人期待的程度。他们认为一个具有真实自我的个体应该自我疏离感很低,不太会接受来自外界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本身的价值观或是信念应该都能充分展现。虽然这两派学者所指涉的真实自我内涵或有不同,但若细究其内容,却可发现大都强调个体要真实了解及面对自己,在行为及生活中要能展现出个人真实的感受与价值观。
真实自我的影响
个体具有真实自我到底有何影响,后续研究则指出,真实自我(在真实自我量表得分高者)与心理适应、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生活适应指标有正相关,这显示越是展现真实自我的个体越能有较佳的身心适应。研究也发现具真实自我者,其幸福程度也较高,也越能全神投入其所从事的作业,也会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Kernis和Goldman (2005) 也发现真实自我量表得分高的个体也越来越能忘情投入当下经验,并了解、察觉、接受自己当下的经验与感受。而真实自我也与自我实现、自主性、个人成长有正向关联。Kernis(2003)更指出,具有真实自我的个体才会拥有最适自尊(Optimal Self—Esteem)。而最适自尊状态主要特征为下列四点:愿意坦承自己弱点及缺失、内隐自我价值仍为正向的、不依赖外在成就来做自我评价、及对自我评价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当个体具有真实自我,方能察觉接受本身的优缺点,愿意表现内在真实感受及想法,因此才町能拥有最适自尊。
综上所述,大多数的研究中均显示当个体能表现出真实自我时,其本身会处于较伟的状态,有着最适自尊,良好的生活适应及幸福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8 21:5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