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美是英国哈奇生用语。在《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1725)中提出。指相关对象在比较中所看到的美.古希腊柏拉图已提到这一概念,认为现实世界的美是理念美的摹本,是不真实的、暂时的相对美。哈奇生在美学史上首次对美进行了分类,认为美有绝对的(本原的)和相对的(比较的)两种。
相对美是拿一个对象与其他相关对象作比较才看出来的美,“比较美或相对美也是从对象中认识到的,但一般把这对象看作另一事物的摹本或与另一事物相类似”(《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这种美以蓝本和摹本之间的符合或统一为基础,模仿得越逼真、精确,就越美,如模仿性艺术等,一个对丝毫没有美的蓝本所作的精确的摹本仍然是美的。认为自然中也有相对美,自然事物可以象征人的心情,“代表我们最关心的人性中的情绪和情境”,这是一种比喻、象征和寓言的美,涉及审美的移情现象。哈奇生的这一观点,对狄德罗有一定影响。他在《论美》中说的由对外关系或情境决定的美,即“见到的美”,即与哈奇生所说的相对美近似。康德对依存美的分析亦有类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