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茎黄堇组是罂粟科紫堇属下的一组。
本组概述
组模式种:直茎黄堇C. stricta Stenh. ex Fisch.
约25种,呈典型的中亚高山分布:从天山帕米尔-阿赖,兴都库什山至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的内侧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和甘肃),向东延伸到四川北部、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北达内蒙古。中国有9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西藏;云南和四川有少量分布。
本组在中亚,特别是帕米尔一阿赖地区达到了高度的分化,多数属于区别甚微的复合种。M. Mikhailova (1982)指出“从帕米尔-阿赖西部至喀什和喜马拉雅分布有众多的多型的复合种: C. schelesnowiana Regel et Schmalh., C. pseudoadunca M. Pop., C. paniculigera Regel et Schmalh., C. bucharica M. Pop., C. kaschgarica Rupr., C. gypsophila Mikhailova, C. krasnovii M. Mikhailova, C. heterophylla M. Mikhailova, C. flabellata Edgew., C. adiantifolia Hook. f. et Thoms.它们常呈狭域分布, 如C. pseudoadunca和C. heterophylla仅见于帕米尔-阿赖的一条河谷; C. bucharica和C. paniculigera分布区稍宽一点”。
这些复合种复杂而种的界限小,不少种曾被认为有合并的必要(M. Popov 1937)。这里收入的C. kaschgarica Rupr.是存疑的,在种下对其原描述的错误及其分布区作了详细的讨论。原产地为哈密南山口的裸名种C. chamiensis Popov ined.亦为存疑种,因未见到模式或产地模式标本而无法确认,仅知C. grubovii Mikhailova (1981)的分布区在蒙古的阿尔泰山部分和中国的南山,如果这里指的南山是哈密的南山口而非青海北部与甘肃交界的南山,C. grubovii Mikhailova很可能就是C. chamiensis Popov ined., 无疑她是见到过这些标本的,只是另立一个名字而已。C. grubovii Mikhailova近来又被M. Liden并入了C. stricta Steph.。总之现在俄罗斯的和西方的学者对中亚的这一复杂类群有较多的研究,而我们对这一地区中国境内的标本采集是不够的,而且很多种的模式标本未见到,所以在我们收入的种中,凡有疑问的地方都一一提出了讨论。
吴征镒认为“本组显然起源于中亚的森林和草原的分界处,如C. stricta Steph.和C. adunca Maxim., 其迁移路线和范围似与古地中海西退密切相关,但分化中心显然转移到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带上,尤其是甘肃、青海一带至中亚各国。其发展趋向显然经过C. rupestris Kotschy向强烈早化退化和木质化的C. mira (Batalin) Wu et Chuang的方向发展”。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