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舌蟾科(学名:Alytidae):两栖纲、无尾目下的一科动物。有3属12种。其舌头相对较短,为圆盘状不能伸出,故名。该科物种头部扁平,鼓膜不明显,体型宽胖。背部有各种赭石、铁锈、橄榄色到灰黑色的斑块和斑纹。
动物学史
分类
盘舌蟾科(Alytidae科,alitidae),原归入“discoglossids”类群,由少数无尾类两栖动物组成,包括三个属:产婆蟾属(Alytes)、盘舌蟾属(Discoglossus)和拉托娜蟾属(Latonia),共12种。该科的专用名称术语“Alytidae”由Fitzinger于1843年命名。
盘舌蟾是在欧洲
侏罗纪沉积物中发现的,代表了一些已知最古老的蛙类化石。现代盘舌动物在其解剖结构和行为上结合了原始性和专业化。助产士蟾蜍以雄性照顾卵子的特殊繁殖行为而著称。相比之下,彩绘蛙在水中产卵500到1000个,而且发育迅速,蝌蚪在3-8周内变态。
进化
盘舌蟾科(Alytidae、Discoglossidae),这个现存的群体在截止2019年的过去的170年期间经常出现在化石组合中。盘舌蟾属出现于西班牙的晚侏罗世,并持续到早白垩世。至少在骨骼上,它们似乎与今天的盘舌蟾属几乎相同。另外两个属出现在北美西部的晚白垩世,其中一个属“Scotiopryne”存活到古新世。整个始新世都没有“Alytids”。一个产婆蟾属和拉托娜蟾属重新出现在欧洲的渐新世。现代盘舌蟾属和产婆蟾属分别发现于欧洲中新世和更新世。
形态特征
盘舌蟾科科包括3属12种半陆栖青蛙。该科物种的外表像“肾形”(raniform),体格粗壮,有几个骨骼特征:8个剑索骨、后腹骨骶前椎骨,在骶前骨II-IV中存在游离肋骨,在上颌骨和前上颌骨中存在牙齿。因为舌头相对较短,不能捕获飞行中的昆虫。
栖息环境
栖息于各种生境,如山区、峡谷、森林、灌木丛、旱地和灌溉作物区。栖息地包括沼泽、湖泊,在泥炭、潮湿和松散的土壤中、茂密的黑莓灌木丛、芦苇和无花果树之间的腐烂落叶中。卵沉积在溪流池塘、森林地面水坑、沿海沼泽、湿草地、排水沟、水库、花园池塘等处,幼体在溪流中发育。
生活习性
夜行动物,半水生性,该科通过响亮的叫声暴露自己的存在。白天躲在石头和原木下或隧道里,通常是在干燥的沙质土壤中,用前肢和鼻子更容易挖掘。在黄昏时出现觅食,但总是在黎明前返回相同的藏身之处。产婆蟾以由雄体照料卵的奇特
生殖行为而闻名。
食物包括小型无脊椎动物到大型蠕虫,它们没有能伸长的舌头,用下颚捕捉猎物。在捕食者或人类在场的情况下,会迅速隐藏在植被中或底部的泥浆中,常常不被注意。
由于其通过皮肤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强,这类青蛙还能够承受长时间的干旱。然而,在非常炎热的地区,这种青蛙往往会躲藏起来。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包括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卢森堡、荷兰、瑞士、马耳他、马约卡岛等地。
繁殖方式
交配发生在浅水区,交配抱合为腹股沟式,即雄性在腹胀时搂住雌性的腰部。产婆蟾属的物种是非洲西北部唯一只在陆地上交配并表现出父母照顾蝌蚪的无尾目动物;雄性携带包裹在后肢中的卵,直到它们孵化。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ver3.1:
极危(CR)1种;濒危(EN)种3;近危(NT)1种;无危(LC)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