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王大歌》又称《盘王歌》《盘王细歌》,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地方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盘王大歌》,又称《盘王大歌书》、《还愿歌》、《鼠干歌》、《流乐书下卷》,现存于世的歌本约八千行。《盘王大歌》主要流传于口头上。有36段、24段与12段3种版本,后两种版本是前一种版本的摘选本。36段本包括36歌、7曲,它记录了瑶族的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号称瑶族的百科全书——“懂宗收”。《盘王大歌》主要流传在瑶族聚居地区。
《盘王大歌》是一部集合了瑶族民间诗歌的总集,流传在中国南岭山脉的江华一带,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创作,有了雏形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时代得到了发展,而真正成熟则是明代末期。
唐朝时期的诗人刘禹锡在《蛮子歌舞》中描绘了当时湘、澧瑶人举行祭盘王活动的场景:“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宋代的“踏瑶”、“乐盘王”专指瑶族人祭祀盘王的活动,沈辽在《踏盘曲》里记述道:“湘江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雪将军树。社中饮食不要钱,乐神打起长鼓舞。”其中“踏盘”就是民俗活动,其吹笙击鼓乐盘王的情景与现今的长鼓祭盘王基本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出《盘王大歌》在唐宋时期已经成形。
据专家考证,较早的手抄本是发现于湖南江华县的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手抄本,至今746年,其次是流传于广西金秀瑶族县明宣德年间的手抄本。湖南江华县的手抄本经过郑德宏先生的整理注释后全文有50多万字,分上下册由岳麓书社出版。1990年,广东的盘才万、房先清等人以乳源瑶族县道光二十年(1840)手抄本以及咸丰十一年手抄本。
文化特征
基本组成
《盘王大歌》以奇丽的想象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叙述了人类、民族、天地万物的形成和发展,叙述了人类始祖创世的艰辛历程。《盘王大歌》的基本形式为七言诗体,由绪歌、插歌、正歌和杂歌组成,内容主要包括瑶族先民的自然观、人类起源说、瑶族的产生与迁徙、瑶族的婚恋、瑶族的创业史。《盘王大歌》不但有歌,而且有曲;歌有歌名,曲有曲牌。曲有7支,谓之“七任曲”,即梅花曲、南花子、飞江南、相逢贤曲、万段曲、亚六曲、荷叶杯。
《盘王大歌》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关于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的创世神话方面的内容,如《远古天地人间》《洪水淹天》《雷落地》《葫芦歌》《禾王送禾到人间》等。二是关于瑶族历史、迁徙的英雄古歌方面的内容,《盘王大歌》里面的《盘王出世》《盘王献计》《盘王出游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过山根》《六面词》《桃源峒歌》《千家峒歌》《连州歌》《长鼓出世歌》等。三是关于劳动生产方面的内容,其中既有反映瑶族狩猎生活的,如《放猎狗》《立横枪》等;又有表现农耕生活的,如《天大旱》《种竹禾》;还有描述手工业劳动的,如《鲁班造车》《长鼓出世歌》等。四是关于爱情生活方面的,诸如《日出早》《日出中》《日斜斜》《歌一段》《郎老了》《夜深深》《大小星》《月亮亮》《天地暗》《相逢贡曲》《万段曲》《亚六曲》《荷叶杯曲》《夜黄昏》《梁山伯》等,《盘王大歌》里面情歌的篇目(或歌段)和分量均较重。五是反映瑶族所崇奉的神祗方面的内容,如盘古大王、盘王、雷王、雨王、竹王、唐王、刘王、暖王、鲁班、李广、灶王以及翁爷家先等。六是表现诙谐、逗乐生活方面的内容,如《见大怪》《何物歌》等。
传播方式
《盘王大歌》的传播主要通过歌颂的方式,首先是要请盘王,三男三女到场进行吟唱;接着便是师傅来进行歌唱。《盘王大歌》整体的传播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原始传播阶段、传统传播阶段以及现代传播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传播阶段。主要是指用口传的方式来进行传唱,人们在进行《盘王大歌》演唱时,大多数采用的是瑶族的语言来进行吟唱,使用瑶族人民擅长使用的语言和内容,更好的传唱盘王创世和诸多的历史故事、民族英雄的故事,这样的传唱有许多历史意义,也向后人传承了文化和现实。
第三阶段:传统传播阶段。主要是使用手抄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授,《盘王大歌》的手抄本大多数是采用竹纸来进行书写。在之前,大多数的传播都是采用口头传授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导致遗忘,并且在传授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更改,人们对歌谣内容会根据当时的社会内容进行修改,这些频繁的更改也会对记忆有许多影响。所以,在逐步发展中出现了手抄的方式进行传播。《盘王大歌》的手抄本为歌谣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使得瑶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第三阶段:现代方式来进行传播。现代传播手段是印刷技术,这样的媒介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对文化进行传承。印刷方式可以更好的进行《盘王大歌》的传播,也可以更好的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能够让《盘王大歌》更加全面、完整的传承和发展。印刷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印刷技术也可以更加良好的保存文化内容,让文化可以更永久的传承下去。
演唱方式
演唱仪式
《盘王大歌》有七支曲牌,称为“七任曲”,即黄条沙、三逢闲、万段曲、荷叶杯、南花子、飞江南、梅花曲。每支曲子唱法不同,歌词格律各异。具体的演唱仪式如下:
1、请盘王。吟唱内容:请三庙神,即连州大庙(唐王)、行平大庙(十二瑶师)、伏灵大庙(伏江)。
2、点男点女。(三男三女)到场,吟唱。
3、师傅吟唱。歌唱内容:追述瑶族历史。
4、男女对唱、女声唱进堂歌、“仙拜”歌调。歌唱内容:迁徙历史,瑶族祖先的来源(二十四路歌词)。
5、师傅唱,唱“非溜非”歌调——上光。对唱(四节)女人诗曲:“玲罗拉勒”歌调。
6、点席,师傅吟唱。歌唱内容:请三庙入席、监席。
7、下下席,唱盘王大歌(时间一天)。念唱、歌唱内容:招待神灵的过程及历史描述。唱一遍完整的“七任曲”。在唱盘王大歌时,分七个段落,每一个段落插一任曲。歌娘接唱,与师傅同时唱,歌词内容各不相同。师傅中途不能停下,可轮换唱或为节约时间两个师傅同时唱,歌娘在规定的地方插歌进来,不讲究和谐,各唱各的,直到规定的内容唱完。
8、唱送神曲。男女同唱“仙拜”的歌调,男女歌词不一样。
9、撤兵。女声唱“仙拜”歌调,师傅念诵撤兵词。
歌腔特征
《盘王大歌》的歌腔分为师公腔、飞流飞腔、深排腔、呐发腔、啦哩腔(“七任曲”专用曲调)几类。腔调多种多样,几乎囊括了瑶族民歌的所有腔调,如以高亢明亮而称的“长短仙牌”、不需要押韵可根据意思一口气唱完的“叠歌”等等。无论是歌曲曲调还是具体演唱,都不是单一固定的形式,七支曲牌可清唱、可伴奏、可以诵为主、亦可唱诵兼具,可谓灵活自由,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主要内容
《盘王大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神话传说。有讲述天地起源的创世神话,如《远古天地人间》、《盘古歌》等;有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如《洪水淹天》、《葫芦晓》等;有讲述民族起源的神话,如《源流歌》、《盘王登殿瑶人出世歌》等。
2.瑶族迁徙、居住。如《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千家峒歌》、《桃源峒歌》、《梅山峒歌》、《过山根》等。
3.瑶民生产生活。如《放猎狗》等。
4.以歌唱男女之情为内容的最多。如《梁山伯》、《月亮亮》、《夜深深》等。
5.历史人物传说。如《鲁班造寺》、《彭祖歌》等。
6.祭祀歌。如《送神歌》、《庙愿歌》等。
7.有反映各种自然现象的。如《天地暗》、《北边暗》等。
总之,《盘王大歌》的内容包罗万象,天地和人类的起源、瑶族历史和人物历史、男女之情等都是歌唱的对象,它是瑶族人民的史歌,是瑶族讲“根底”的重要内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仪式活动
《盘王大歌》起源于瑶族人民对祖先盘王的祭祀活动。瑶族传为盘王(盘瓠)的后裔,每年的农历十月间,瑶族人民都会举行“盘王节”(又称“盘古王节”),祭祀祖先,“还盘王愿”。“还盘王愿”仪式,分几种类型,有大愿、中愿、小愿,大愿为七天七晚,中愿为三天三晚,小愿一天一晚,按旧历三年还一次大愿。“还盘王愿”分三层内容:请神、乐神、送神。具体的“还盘王愿”仪式,由瑶师、六郎、歌娘等组成的一套歌班来执行。瑶师是还盘王愿仪式执行的主体,大型“还盘王愿”中有一个瑶师称“庙主师”,另有两个助手,一个掌管“恢碗”、设禁堂,称“禁堂师”;一个主持唱《盘王大歌》,称“大歌师”,其余瑶师是一般学徒称“师替”。过去还大型“盘王愿”是要十二名瑶师参加的,亦称“斗二瑶师”。六郎是由六名男子组成,有瑶师一名唱《盘王大歌》下集和礼仪歌,长鼓师二人专跳长鼓舞,另有鼓师一名、锣师一名、吹鼓手一名(笛子、唢呐)。歌娘是大型还愿特设的角色,一名歌娘、三名歌女(未婚)。
代表作品
盘王大歌代表作品有:《远古天地人间》《洪水淹天》《雷落地》《葫芦歌》《禾王送禾到人间》《盘王出世》《盘王献计》《盘王出游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过山根》《六面词》《桃源峒歌》《千家峒歌》《连州歌》《长鼓出世歌》《放猎狗》《立横枪》《日出早》《日出中》《日斜斜》《歌一段》《郎老了》《夜深深》《大小星》《月亮亮》《天地暗》《相逢贡曲》《万段曲》《亚六曲》《荷叶杯曲》《夜黄昏》《梁山伯》《盘王之女》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盘王大歌》是瑶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盘王大歌》中所唱的内容都是通过祖先的口耳相传而来,包含了众多的神话传说及生活习俗,其主体是瑶族文化自原始社会起的发展历程,也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界抗争、民族文化等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瑶族文化的基石。
文学价值
《盘王大歌》的特点是瑶文注音,汉字译意。读来易懂,具有古籍研究价值,又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欣赏。歌曲形式很多,其中以古诗体为主,也有散文诗体、自由诗体以及曲牌体。其歌词长短不同,长的可长两百多行,短的仅有几行。这些歌根据内容与祭祀活动需要分成两类,一类为程式性章节,这些需要按照固定的“跳盘王”程序顺次歌唱,开头和结尾分别有《起声唱》和《归去歌》,这与汉民族大型的祭祀活动歌曲演唱程序大体相同;另一类则是选择性章节,通常比较灵活,由活动时长决定。全部演唱完毕大约需要七天的时间。歌曲语言与其他各族的民歌相同,自然纯朴、朗朗上口。整部《盘王大歌》涉及到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既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先祖们创业的艰难辛苦;它赞美了伏羲、刘王、盘王、鲁班、刘三等等为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也抨击了鱼肉百姓、压迫人民的统治者与奸诈狡猾的富绅;以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瑶族人民追求自由生活与纯真爱情,讽刺了好逸恶劳不肯脚踏实地劳动的人们。而曲词中对比兴手法的运用对瑶族民间歌谣的创作有着深远的意义,很多创作型的瑶族歌手其歌曲的创作形式都借鉴了《盘王大歌》。
科技参考
瑶族在历来汉族封建王朝统治者眼中都被视为“蛮夷”,本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而实行打压与清剿政策,瑶族也因此不得不过着迁徙的农耕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瑶族祖先选择的居住地一般也都是比较偏远的山地,所以发展比较慢。即便如此勤劳智慧的瑶族人民也在对各种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总结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这些内容都为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传承状况
《盘王大歌》传承方面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瑶族中的很多语音已经与汉语语音融合,瑶音缺少再生能力,那些古老传统的发音又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为其传承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传承人断代是《盘王大歌》传承的第二大问题,受到过去打击“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很多民间大师公不再主持祭祀活动,更没有收取门徒,很多年轻人对这一行业知之甚少;立体活态传承断代,当代的很多所谓传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对新奇事物的猎奇心理,而缺少文学、音乐及舞蹈特征。
传承人物
赵庚妹,女,江华瑶族自治县人。1964年被郑德宏发现。1964年11月,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唱的是《站在瑶山望北京》。1965年她被特招进县民族歌舞团,后来又调到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工作。2018年,由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申报,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盘王大歌》代表性传承人。
郑德宏,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人,1930年10月出生,毕业于道县濂溪中学,1958年从广西民族学院瑶族语文班毕业,毕生致力于瑶族文化研究,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盘王大歌》的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85年开始,郑德宏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搜集、整理、翻译瑶族史诗《盘王大歌》计53万字。1988年8月,《盘王大歌》全部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这部祭祖歌集,保存了有关瑶族文学、历史及民间音乐的珍贵史料,是瑶族的百科全书。
1996年,武汉音乐学院刘健教授到江华采风,赵庚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30多年来所搜集的资料奉献出来,把各种唱法一一唱给刘教授听。特别是演唱了《盘王大歌》之后,刘健教授被《盘王大歌》缠绵悱恻而又气势磅礴的瑶族史诗所震撼,他精心配乐,创作了《盘王之女》。作为《盘王大歌》的传人,赵庚妹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将《盘王大歌》推向世界、走入寻常瑶家的重任。她跋山涉水,走遍瑶族的村村寨寨,搜集、整理《盘王大歌》的资料,并将《盘王大歌》传唱、教授给瑶族的姑娘小伙。
2010年,瑶族祖传的《盘王大歌》成功申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庚妹和郑德宏为《盘王大歌》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22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文艺工作者收集民间文化资料时,在县城沱江镇68岁的赵庚妹家里,看到了3本《盘王大歌》手抄本,较早的一本手抄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赵庚妹家保存的另外两本《盘王大歌》手抄本,一本手抄于清光绪年间,一本手抄于清宣统年间,3本均由毛笔楷体书写,每本字数都在6000字以上。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盘王大歌”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盘王大歌项目评估合格,江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8年,盘琴演唱的原生态瑶歌《盘王之女》荣获第三十五届亚洲太平洋国际广播电视联盟举办的娱乐节目大赛金奖。
2009年8月,赵庚妹参加了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原生态民歌比赛,领唱的《盘王大歌》获得银奖。
重要活动
2009年8月,赵庚妹受邀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风民歌展演”,她领唱的是《盘王大歌》。
2010年3月,赵庚妹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她领唱的也是《盘王大歌》。
文化轶事
历史传说
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灾难的民族,传说有一次在漂洋过海的迁徙途中遇上大风大浪,船在海中漂流了三百六十天不能靠岸,并有覆灭的危险。为了求得生存,人们在船上许下盘王大愿,祈求盘王保佑大家能平安上岸。许愿毕,突然间海面上风平浪静,瑶民得以上岸,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正好又是盘王的生辰。人们上岸后,挖臼打粑粑,包粑粑,唱歌跳舞,庆祝重生,酬谢盘王。以后,每逢这一天瑶族人民就举行盛大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各家各户做粑粑、酿酒,聚集在盘王庙,踏歌起舞,以娱乐盘王和祈求来年人丁兴旺,五谷丰收,都要由道师唱《盘王大歌》。
洪水神话
在《盘王大歌》的开篇中就讲述了洪水泛滥后伏羲兄妹再次创造人类的故事。洪水是原始社会中人们最为惧怕的自然灾害之一,它所具有的毁灭力量促使当时生产力水平不足的人们因此展开了各种联想。洪水将人类毁灭,也因此人类有了再次创造生命的契机,伏羲兄妹在瑶族的洪水神话中承担了再塑生命的责任,在其他的民族地区中也有类似伏羲兄妹这样的洪水过后再创生命的神话传说,如云南彝族的阿卜笃慕兄妹。放眼世界范围也都存在着洪水的毁灭与再生神话,如诺亚方舟、努哈、《吠陀》神话等。可见洪水神话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整个人类在生命本源问题探索的共性文化。《盘王大歌》里面的洪水预示着生命的创造,这也就将水赋予了女性的特征。“水”在瑶族文化里不仅具有灵性还带有神秘色彩,“符水”具有驱邪避祸、呵护生命的功能。伏羲兄妹是《盘王大歌》里面的英雄人物,是他们在洪水过后创造了生命,他们与盘古、盘瓠一样被称为瑶族的始祖,在瑶族文化里具有很高的地位。洪水与伏羲兄妹共生,这也可以看作是瑶族文化的发端。
盘瓠传说
“盘瓠”的具体形象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休,但是在《盘王大歌》中有一个故事主题被反复提及,即盘瓠与汉高王的三公主联姻生下了十二个兄妹,这十二个兄妹后又自相结合为六对夫妇的故事。在《搜神记》的记载中盘瓠是由高辛氏的老妇人因患耳疾而挑出顶虫,顶虫后来化为犬,这就是盘瓠,因此盘瓠亦是高辛氏之子,三公主首先是盘瓠的妹妹,后又嫁给了他。可见瑶族的婚姻形式采取的是族内婚。洪水神话里伏羲兄妹成婚也可以证明这样的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