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铁桥
晴隆县城向东20公里处铁桥
盘江铁桥即铁索桥,世称滇黔锁钥,位于晴隆县城东20公里的北盘江河谷。明祟帧初年以前,无桥,用老鸨船摆渡。明祟帧元年(1628年)黔安(南)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民(云南曲靖人,后升贵州布政使)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始建盘江铁索桥,三年后才竣工。当时建成的铁桥,桥身由铁链33根组成,两端贯于岩石之中,桥面为铁链24根平列,铺上铺垫木方,左右两侧各塑排6根铁链为栏杆扶手,十分壮观。
发展历史
后来因屡发战争,发生拉踞式抢夺,多次被争夺者焚烧。后历朝历代对其进行纵加固。康熙23年(1684)增建巡检楼,开始对此桥设士巡检看守。康熙50年(1711)更建铁索桥,在西东两岸扩建护桥楼(又称钟鼓楼),司启闭之用。据当地穆志强、吴显超老人介绍,民国27年(1938)3月,法国人维修此桥时,他们为其煮饭和参与铺木板,当桥架至两岸仅差一块木板时,铁索桥接口齐断,桥身全部下落,侧悬于东岸桥台,造成13人死亡,17人重伤,其中1名遇难酌林姓工程师被埋葬于西岸坡半坡上,时立碑以祭。同月继续动工,次年5月通车,贵州省建设厅厅长叶纪元主持盘江桥通车典礼。
民国28年~29年(1939~1940)日机屡炸桥,炸断铁链三根,继而改建钢梁吊桥。桥全长85.5米,桥面净宽4几米,高25米,有3孔,孔净跨依次为6米、38.4米及5.7米。为保卫盘江铁桥的安全和保证国内外物资运输畅通,原国民革命军高炮连在桥西岸坡半坡塘高地各山头以射程为2000米,口径2公分的德国造高炮4门部署阵地,桥面安全由宪兵排负责,严加防范。民国29年(1940年)春,日军加紧侵华,对中国战略后方实施大规模轰炸,为截断入缅抗日中国远征军的通道和盟军援华物资供应线。5月14日,日军派出飞机18架,经广西百色
1949年11月,溃败的国民政府军第10集团军89军企图炸毁铁桥,未遂,仅炸毁铁桥下游约500米处的预备桥,现桥墩犹存。解放后,于1950年,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5团2连(张秤礼)驻守盘江桥。1951年、1954年、1959年国家先后拨专款维修、加固,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将盘江铁桥作为军事要塞进行重点保护,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继续通车。每次维修、加固均保持美军维修后的原貌。
1971年在钢桥上游1公里处,重新动工修了一座长124.4米,桥面净宽7+2+1米,高26米的钢筋混凝土宽腹式双曲拱桥,1974年竣工通车。原铁索桥禁止通行,现已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3 21:0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