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寄山庄
位于天津市蓟县境内的乾隆行宫
又名盘山行宫,在盘山南麓,占地约400公顷,清乾隆九年(1744)动工,十九年(1754)竣工。是蓟县境内的乾隆五大行宫之一。
简介
整个山庄,占地六千余亩,分内八景、外八景、新六景,附列十六景,共38景,是清代康熙建避暑山庄、雍正建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座皇家园林,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又一杰作。
山庄建成后,清高宗乾隆皇帝驻跸三十余次,清仁宗嘉庆皇帝驻跸七次。嘉庆十五年以后,遂绝巡幸。道光十一年,裁撤盘山行宫,所有陈设运往避暑山庄,直到清末尚有园宫看守。现仅存遗址。
景区介绍
山庄围墙石灰石块砌成,周长7.6公里。山庄由前宫、中宫、后宫、石佛阁、步云楼、捉云亭以及外八景、内八景、新六景组成。内八景有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镜园常照、众音松吹、四面芙蓉、贞观遗踪。新六景有半天楼、池上居、农乐轩、雨花室、会然阁、小普陀。1926年,胡景翼部为筹集军饷,伐松拆屋,静寄山庄遭严重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军扫荡,山庄被夷为一片瓦砾。1966年,石佛殿三尊佛像及乾隆御书碑被砸毁,现仅存建筑基址和六、七里宫墙。
静寄山庄其实叫“静挹山庄”,因“挹”(yì) 字难认,加之当地口音,误被人们读成了“寄”字。1755年编辑《西清古鉴》完成时,乾隆帝在此钤下了“乾”、“隆”、“静挹山庄”等3玺。可以证明此山庄为静挹山庄。《西清古鉴》是中国图谱类的第一书,2011年孟繁放先生对其注作新注成书《西清古鉴疏》已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西清古鉴》在此山庄封迄稿,也为山庄增色不少。
景区历史
蓟县盘山南麓,是清代北京以外规模仅次于避暑山庄的第二大皇家行宫园林。历经沧桑,该山庄虽已毁圯,遗址却仍然十分完整,并传世有翔实的相关文献图籍。从中可以发现,静寄山庄的经营,不仅继承了避暑山庄的不少意匠,还独具特色,是清代鼎盛时期的皇家园林杰作之一,堪称避暑山庄的“姊妹篇”。
乾隆九年,“始命建静寄山庄于山之阳。”工程历时十一年,于乾隆十九年完工,定名为“静寄山庄”。
山庄建成后,乾隆亲自定名内外八景。内八景为: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众音松吹、镜圆常照、四面芙蓉、贞观遗踪。外八景是山庄之外盘山诸胜:天成寺、万松寺、舞剑台、盘谷寺、云罩寺、紫盖峰、千像寺、浮石舫。合称“御题十六景”,后又新增六景即:半天楼、池上居、农乐轩、雨花室、冷然阁、小普陀。另外还有乐山书室、婉娈草堂、四面云山、极望澄鲜、目穷千里、林深石润、云林石室、石林精舍、绿缛亭、攓云亭、摩青亭、石佛殿、沧浪亭、千尺雪、翠市亭、朵山亭、放鹤亭、净兰亭、西点景、霞标亭、心静斋、中方亭、青阶堂、得慨轩、读画楼等建筑和景观。据姚文翰《盘山图》(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中所示,山庄内有景观一百余处。
民国十三年,军阀胡景翼部为筹军饷,以斥卖官产为名,先伐松,后拆屋,最后计亩卖地,所得不足万金。同时,看守园官也争相抢夺,使这片经营近二百年的皇家园林荡然无存。
静寄山庄虽然仅存基址,但它的人文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及其丰富。从历史角度看,乾隆是皇帝,但他还是文人。造园、造景是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的一种物化表现,他们造园于方丈,借景于斗室。但是他们都没有乾隆这一文人皇帝的经济实力,乾隆在他统治期间如此大规模的造园,一方面表现了他固有的文人情怀,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满族皇帝对汉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因此,静寄山庄是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例证。
从发展角度看,静寄山庄对盘山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他不仅是文化遗产,而且是盘山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资本。因此,山庄的保护也应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山庄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自楼、堂、馆、所的建设破坏了山庄原有的景观布局。市政疗养院就占用了山庄大宫门和八景之一的“静寄山庄”,财税疗养院占用的是山庄的小宫门和农乐轩的一部分。近年来,在山庄范围内的荣军疗养院也在大兴土木,为了建设宾馆楼不惜摧毁了盘山石海(即小石城)的一部分,又作了非常现代的东厢楼,与盘山的自然景观极不协调。
其次,“农家院”的无序开发严重破坏了盘山的历史环境风貌。随着我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农家院”应运而生,从积极方面看,是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在静寄山庄范围内有固定居民140多户,400余人,目前作“农家院”和野餐馆生意的不在少数,随着生意的逐渐做大,规模也愈加可观,有的农户甚至利用自家的承包田开山造地,营建房舍,不仅严重破坏了山庄内的历史环境风貌,同时也违反了国家现行的土地政策。
景区保护
如何正确疏导,加强管理,以确保文化遗产不受破坏,是我县在遗产保护方面的重大课题,需要多方协调工作,建议如下:
1、制定《盘山文物保护条例》和有文物部门参与的《盘山发展建设规划》报请县“人大”通过执行。为防止静寄山庄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进一步遭到破坏,应在《盘山文物保护条例》和《盘山发展建设规划》出台之前停止一切在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施工,冻结土地的审批和转让,并适当划出静寄山庄保护的建设控制地带。
2、成立专题的盘山保护与研究机构;盘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多年来我们仅靠野史传说支撑着盘山的文化,而真正开发、建设盘山的名僧、大德和文化名人却鲜为人知。可见盘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发掘与保护。
3、针对静寄山庄的保护问题,这是一处极具利用价值的文物资源。他具有景点集中、内容丰富、文化外延深广的特点。应予合理利用。5A景区并不能代表盘山文化,真正的使盘山矗立于名山之林,还需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
圆明园模仿景区
圆明园中一处景物为“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 如下:
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0 17:17
目录
概述
简介
景区介绍
参考资料